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况钟传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 juān):免除  ②织造:明代督管丝织染业的职官,常以宦官担此任。 ③卫所:明初的军队制度,这里指驻军。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奇:奇怪
B.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暗:昏暗,糊涂。
C.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劝:劝勉,鼓励。
D.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起:出身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当官缜密严整的一组是 ( 3分 )
①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②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③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④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⑤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   ⑥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钟免除苛捐杂税,定立教民条文,事情对朝廷不利的,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B.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对况钟有恩。这时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到思忠属下作事。
C.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况中,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
D.况中开始处理事务时,围立的群吏在四周请他写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2)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3)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名。(不得多于6处)
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者暮薄:迫近
B.而江山不可复矣识:认识
C.攀栖鹘之巢危:危险
D.反而登舟,乎中流放:不拘束,任意行动

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假舟楫者非能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D.适有孤鹤,横江来。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是日定矣 ②湖中焉得有此人
B.①余强饮三大白别 ②反登舟,放乎中流
C.①选贤能 ②天与云与山
D.①湖中得更有此人 ②神明自得,圣心备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客有吹洞箫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也有一说,是在傍晚八点多钟),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给下列句子断句(用“/”断开,每处0.5分,共2分)
拉 余 同 饮 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问 其 姓 氏 是 金 陵 人 客 此。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参始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①,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②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参曰:“与窋何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 曹相国世家》)
注:①言文刻深: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
②洗沐:沐浴,借指假日,又叫“休沐”。汉时规定,官员每五日一休息,用于沐浴等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微时,与萧何善微:地位低
B.及为将相,有郤郤:隔阂,嫌怨
C.一遵萧何约束约束:束缚,限制
D.陛下言之是也是:正确

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孰与君少长
B.参免冠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C.至朝时,惠帝参曰大礼不辞小
D.至何死,所推贤唯参若属皆为所虏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当官后,曾与萧何不和,但萧何却不计前嫌,推荐曹参接自己的接班丞相:事实证明,曹参当政后的一系列举措,顺应时代要求,很受后人称道。
B.曹参任丞相后,不仅自己无所事事,日夜喝酒,而且在下属来办事时也叫人喝酒,使人开不了口,办不成事。
C.曹参的行为引起了惠帝的担心,私下要曹参的儿子加以劝谏。不料其儿子却被曹参严厉教训了一番。
D.曹参与惠帝的一席对话打消了惠帝的疑虑,认可了曹参的做法:但曹参最终还是被惠帝体面地罢了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行: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具:准备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若:如果
D.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人多厌之者
B.上未之奇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

翻译句子(8分,每小题4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不帛衣:穿。
B.吾闻君子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诎:通“屈”,受委屈。
C.其妻请去:离去。
D.余为之执鞭虽:虽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节俭力行重齐苟全性命乱世
B.解左骖赎壮也,犹不如人
C.知己无礼秦王还柱
D.晏子于是延入上客不足外人道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缝里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她的神色、姿态、心理活灵活现,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B.作者写石父、御妻、御者,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写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C.司马迁赞美晏子,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D.一个身为囚犯的石父,晏子却解救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晏子却提拔他。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晏子的国相风度。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出,遭之涂。(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2)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4)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12处)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