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实现工业化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自近代以来,工业化先后出现了两种类型的道路: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二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突出特点?
(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为实现工业化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出现了什么失误?
(4)20世纪70、80年代,摆脱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新加坡洙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如果认为我们现在不要限制资本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认为应当对私人资本主义限制的太大太死,或者认为简直可以很快地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这也是完全错误的。”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材料二 国家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将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二步,将国家资本主义改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企业……但是公私合营企业今天仍然很少……因此,今后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引导。
——《关于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三 1979年1月,邓小平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商也可以回来办工厂,……也可以搞全营。”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材料四
表格一 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项 目 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 l
工业总产值 100% o l
表格二 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国有经济混合经济中公有成分 非公有经济
40% 29% 7% 24%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私人工商业的政策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私人工商业改造的政策。对比材料一,说明二者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什么基本政策?(
(4)对比材料四中的表格一、二,说明表格二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1957年和1987年分别制定了基本路线(或者总路线),请分别说出其主要内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主要作用(或者影响)?
在近代,西方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进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们强起后,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带来战争和灾难。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并日益成为捍卫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④20年来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建设成就?
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文摘》
材料二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