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谈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1974年1月,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进一步提出了“一大片”的构想,即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这说明当时(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 B.中国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
C.完全改变对美霸权主义的认识 | D.和平力量增长,战争威胁消除 |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A.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 |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 D.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
1997年,美国正式发表了第一份关于环境问题的年度报告《环境外交—环境与美国对外政策》,表明环境问题成为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主流。推动美国实施“环境外交”的因素有
①新经济的出现;②国际生态环境的恶化;③国际局势的变化;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法国决定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主要是因为
A.欧共体促进法国经济发展 | B.希望摆脱美国对法国的控制 |
C.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 | D.中国独有而深厚的文明 |
美国保罗•克鲁格曼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兜售繁荣》)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发展国家垄断 | B.建立福利国家 |
C.实行混合经济 | D.出现知识经济 |
阅读《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这表明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运动
项目 |
1918年 |
1929年 |
1930年 |
1934年 |
1937年 |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
1.6 |
57.0 |
85.9 |
233.3 |
243 |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
0.02 |
1.0 |
6.0 |
15.7 |
18.5 |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
0.1 |
3.9 |
23.6 |
71.4 |
93.0 |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
不计 |
14.9 |
33.6 |
87.4 |
99.1 |
①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②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摆脱了粮食供应困难;④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A.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