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
|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 A.孟子“性善论” |
| B.墨子“兼爱”思想 |
| C.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 D.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思想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
|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
|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
|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 )
| A.《韩非子》 | B.《墨经》 | C.《老子》 | D.《论语》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从根本上()
| A.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
| B.反映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已经成为各国的追求 |
| C.表明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西方支持 |
| D.反映各国因利益和实力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变化 |
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这表明()
| A.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
| B.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
| C.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
|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