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的作者应是
|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阳明 |
董仲舒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当时其进步性在于
| A.君权神授 | B.天人感应 | C.限制君权 | D.独尊儒术 |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 A.孟子的“仁政” |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
| C.朱熹的“道学” |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
| B.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
| 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
| D.古代中国的历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
史学家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聚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儒学被奉为正统。“某一时期”应是指
| A.商周时期 | B.秦汉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下列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 |
| B.“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 |
| C.“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 |
| D.“古者明王茂其德教,而缓其刑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