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医疗用的激素过去主要从动物(如猪、牛)体中得到。自20世纪70年代遗传工程(又称基因工程)发展起来以后,人们开始采用高新技术生产,其操作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1)基因工程中,完成基因的剪切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完成拼接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质粒存在于细菌细胞内,从其分子结构看,可确定它是一种____________。
(3)细菌丙进行分裂后,其中被拼接的质粒由一个变成二个,再变成四个质粒的这种增加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若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细菌体内,该基因在细菌体内经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过程,最终合成人生长激素,该过程可说明基因能控制_______________的合成。
(4)20世纪90年代,英国科学家成功得到克隆羊“多利”,这说明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的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性。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动物细胞工程的常用技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图甲是在20℃、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的A、B两种植物CO2吸收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图乙是在图甲c点的光照条件下测得的相关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CO2吸收速率
[µmol/(m2·s)]

(1)甲图表明,A、B植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差异主要是______________不同。限制乙图m点增加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农业生产上可采取______________措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至少答出一种)。
(3)乙图中两曲线后段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CO2浓度对植物呼吸作用强度不产生影响,请在坐标图中用虚线画出在乙图的n点条件下测得A植物光照强度与CO2吸收速率关系的曲线图。
(5)欲通过检测CO2的释放量来判断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除澄清石灰水外,还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试剂)检测,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

通过胚胎工程建立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常用于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良种动物的筛选以及基因药物的生产等。制备转基因鼠的流程如图所示:

(1)体外受精时,人工采集的动物精子必须经过____________处理才能完成图示中的①过程,完成②过程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④过程中,为维持培养液pH的相对稳定,必须将培养瓶放置在__________中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用______________酶处理才能获得单个细胞。
(3)图示中甲为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去核卵母细胞,⑤过程操作技术叫做_________。
(4)在上述转基因鼠的培养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胚胎工程技术有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_____________。
(5)转基因鼠只携带一个B基因,常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培育出基因型为BB的个体。

饲养动物常用的植物饲料中含有难溶的植酸钙等物质,很难被动物吸收利用,还影响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利用。若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则能催化其水解成为可以吸收利用的磷酸盐等。以下是科研人员从作物根部土壤中分离产植酸酶的菌株的过程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培养基中除了添加植酸钙以外,应含有、水、无机盐等基本营养物质。
(2)为防止杂菌污染,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等进行     ,而且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呈     状态放置。
(3)接种以前进行的一系列操作,目的是在培养皿表面形成。根据土壤样品的稀释倍数和接种稀释液的体积,统计平板上的就能大致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
(4)由于植酸钙的不溶解性,使培养基中形成白色浑浊。产植酸酶的菌株会水解植酸钙,菌落的周围将形成透明的区域,根据透明区域的有无,可初步判断该菌是否产植酸酶。实验结果显示A~E五种菌株中,是产植酸酶的理想菌株。
(5)获得目的菌以后,若要用于植酸酶的生产,还需要进行

一个正常眼色的果蝇种群由于受到射线照射,出现了两只褐眼雌果蝇,分别记为果蝇A和果蝇B。为研究果蝇A和果蝇B的突变是否为同一突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果蝇A × 纯合正常雄果蝇→F1中40正常(♀):38褐眼(♀):42正常(♂)
实验二:果蝇B × 纯合正常雄果蝇→F1中62正常(♀):62褐眼(♀):65正常(♂):63褐眼(♂)
实验三:实验二中F1褐眼雌雄果蝇互相交配→F2中25正常(♀):49褐眼(♀):23正常(♂):47褐眼(♂)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果蝇A发生的突变是____________(显、隐)性突变,且该突变具有__________效应,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果蝇B发生的突变是___________(显、隐)性突变,该突变也具有上述类似的效应。果蝇B的突变发生在_______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上述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让果蝇A与实验二中F1代褐眼雄果蝇杂交,则褐眼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其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__________。

为研究乙烯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理,研究者以拟南芥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
(1)乙烯和生长素都要通过与__________结合,将________传递给靶细胞,从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2)实验一:研究者将拟南芥幼苗放在含不同浓度的ACC(乙烯前体,分解后产生乙烯)、IAA(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测量并记录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结果如下表。

组别
植物激素及处理浓度(µM)
根伸长区细胞长度(µm)
1
对照
175.1
2
0.20ACC
108.1
3
0.05IAA
91.1
4
0.20ACC+0.05IAA
44.2

实验结果说明乙烯和生长素都能够__________根生长,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共同作用时____________。
(3)实验二: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ACC的培养液中培养,12小时后测定幼苗根中生长素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乙烯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影响根生长。

(4)研究者将幼苗放在含NPA(生长素极性运输阻断剂)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结果无显著差异。由此分析,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究乙烯是否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根生长。
(5)综合上述各实验的结果可推测,乙烯影响根生长的作用最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____________实现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