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你认为邓小平最好的回答应该是 ( )
A.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
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破除个人崇拜 |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
D.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政治制度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 |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 B.轮船招商局 |
C.铁路矿务局 | D.福州船政局 |
学者贝尔·布尔让对某一时期英国的全部工业活动进行了如下分类。这一时期应是( )
(一)形同星云的无数家庭作坊 |
(二)位置分散、但互有联系的工场 |
(三)集中的制造工场 |
(四)拥有机器设备以及用水和蒸汽动力的制造厂 |
A.13—14世纪B.14—17世纪
C.15—18世纪D.19—20世纪
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识名。”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商品经济向农村开始渗透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