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
B.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
C.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
D.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
“交通运输业愈发达,商品流转愈迅速、愈频繁,单个的、地方的和‘民族的’市场结合的进程就愈快,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的生产机体的发展也就愈迅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A.飞机的研制成功 |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
C.蒸汽机的不断改良 | D.发电机的创制成功 |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他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段材料说明的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
C.垄断形成并不断发展 |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成为所有人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 B.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C.首先发生在英国 | D.电力的广泛使用 |
“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
A.汽车 | B.电车 |
C.火车 | D.马车 |
19世纪英国“棉都”曼彻斯特“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肥沃着整个的世界,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公共设施尚不完善 | B.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 D.工业革命带来双重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