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
B.推辱主帅推:追究 |
C.不痛绳之绳:捆绑 |
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以一部校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为乡里所称窃为大王不取也 |
C.咏悉宽其罚而遣之拔剑撞而破之 |
D.饥者八九今者项庄拔剑舞 |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
(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3)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宁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课农桑教导 | B.卒奏寝其事搁置 |
C.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拦截 | D.命有司以礼存问慰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宝至京,绝不与通②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 |
B.①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②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 |
C.①会诸生于学宫②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
D.①杖巫而遣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下列四组全部都表现邵宝“性格耿直、不附权贵”的一组是()
①峻却之②虑生他变③独无宝迹
④勒致仕去⑤欲使宝劾之⑥绝不与通
A.③⑤⑥ | B.①③⑥ | C.①②④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的原因,是怕劳民伤财 。 |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母亲,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母亲身边。 |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①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②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五人之死视:看待 |
B.而又有剪发杜门杜:关闭 |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猝:立即 |
D.忠义暴于朝廷暴:显露,表彰 |
下列句中“于”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
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
D.不能容于远近 |
下列句中对词语活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木箱子装 |
B.尽其天年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享尽 |
C.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对待奴隶一样 |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重 |
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的纷纷变志与五人的为大义而赴死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勇毅。 |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通过这一问句说明五人之死,重于泰山,死得其所。 |
C.在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际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
D.选文最后一句,揭示了作记的缘由和目的,歌颂“五人”的高尚品格。 |
翻译下列句子。(3小题,共8分)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3)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敌城北门,美慷慨自陈,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边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才,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既破金明诸寨,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兵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寨,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骆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退。迁文思使,徙知保安军。元昊大入,据承平寨。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賫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二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麾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资。
(《宋史·列传第八十二》)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间走归京师间:抄小路 |
B.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寇:侵犯 |
C.徙知保安军知:了解 |
D.不如间道掩其不意掩:袭击 |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苟以天下之大 |
B.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C.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不如因而厚遇之 |
D.乃徙兵山北,多设疑兵今君乃亡赵走燕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美是灵州回乐人,在赵保吉反叛时,不顾亲族,投奔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识,让他隶属于禁卫军。 |
B.德明部落反叛时,周美作战勇敢,消灭敌人众多,升迁作了天武都虞侯,并且受到经略使夏竦的举荐。 |
C.当数万敌兵迫近金明,在延安城北三十里布阵时,周美率领二千人奋力作战,他将军队转移到山北,多布置疑兵,让夏人误认为宋救兵到,慌忙撤退了。 |
D.元昊进攻大宋,周美为种世衡出主意,种世衡不听,结果周美打了胜仗,种世衡却劳师而无功。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麾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资。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⑵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选自司马迁《鸿门宴》)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 | B.鲰生说我曰(浅陋的小人) |
C.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 D.距关,毋内诸侯(通“拒”,拒守) |
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予之生也幸 |
B.欲呼张良与俱去舟与哨相后先 |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
D.君为我呼入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
翻译下列句子。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祥道,字同寿,魏州观城人。父林甫,武德时为内史舍人,典机密,以才称。与萧瑀等撰定律令,著《律议》万余言。历中书、吏部二侍郎,赐爵乐平县男。唐沿隋制,十一月选集,至春停,日薄事丛,有司不及研定。林甫建请四时听选,随到辄拟,于是官无滞人。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祥道少袭爵,历御史中丞。显庆中,迁吏部黄门侍郎,知选事。既世职,乃厘补敞阙,上疏陈六事。
稍迁司刑太常伯。每覆大狱,必歔欷累叹。奏决日,为再不食。诏巡察关内道,多振怨滞。兼沛王府长史。麟德元年,拜右相。祥道性审谨,居宰相,忧畏不自堪,数陈老病乞解。坐与上官仪善。罢为司礼太常伯。高宗封泰山,有司请太常卿亚献,光禄卿终献。祥道建言:“三代六御重,故得佐祠。汉、魏以来.权归台省.九卿为常伯属官。今封岱大礼不以八座,用九卿,无乃徇古名忘实事乎?”帝可其议,以司徒徐王元礼亚献,祥道终献。礼成,进爵广平郡公。乾封元年,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一,赠幽州都督,谥曰宣。
子齐贤,袭爵,由侍御史出为晋州司马。帝以其方直,尊惮之。时将军史兴宗从猎苑中,言晋州出佳鹞,可捕取。帝曰:“齐贤岂捕鹞人邪?卿安得以此待之?”累迁黄门侍郎,修国史。永昌中,为酷吏所陷,系州狱,自经死,没其家。
(选自《 新彦书• 列传第三十一》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
B.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
C.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
D.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是臣子向帝王献策言事的重要途径,对于直言上疏进谏的臣子一般称之为“诤臣”。 |
B.“右相”即为“右丞相”,也就是在皇帝右手边站立的丞相。通常左右丞相有正副之分,但在不同时期,右丞相也不一定都为正职。、 |
C.“封泰山”是古代帝王的一种封禅仪式,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
D.“谥”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赞誉性质的称号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祥道明察秋毫,善于决断案件。皇上下诏令他巡察关内道的时候,他多次昭雪冤案和裁决久拖不决的案件。 |
B.刘祥道能独立思考思考,敢于谏议.他不仅建议候补官员四时听选,还向皇上上疏陈述六事以图改革朝政,纠正朝政缺陷。 |
C.刘祥道性格周密谨慎,尽职尽责。每次审理大案,都极为谨慎,流泪叹息;任宰相时,担心害怕自己不能胜任。 |
D.刘齐贤性格方正刚直。因他性格方直,连皇帝也很尊敬他。他最终被小人陷害,自缢而死,令人叹惋。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l )唐沿隋制,十一月选集,至春停,日薄事丛,有司不及研定。(5 分)
( 2 )今封岱大礼不以八座,用九卿,无乃徇古名忘实事乎?(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