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①。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②,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③谋,徐④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⑤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⑥弃市⑦。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⑧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有删节)
【注】 ①许:许昌。 ②雍穆:和睦。 ③剉:cuò,折损,摧折。 ④徐:徐州。 ⑤曲周:古地名。 ⑥结正:定案,判决。 ⑦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⑧案行:巡行,巡视,此处引申为“查阅”。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疾:憎恶 怨恨 |
| B.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 效:效果,功效 |
| C.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 除:撤职 |
| D.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 赦:赦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A.所敬如此,何骄之有 陛下欲何之 |
| B.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且焉置土石 |
| C.帝惭,回车而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 D.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迁 魏 郡 太 守 时 系 囚 千 数 至 有 历 年 矫 以 为 周 有 三 典 之 制 汉 约 三 章 之 法 今 惜 轻重 之理 而 忽 久 系 之 患 可 谓 谬 矣。
| A.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
| B.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
| C.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
| D.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作者开篇详写了陈矫与陈登的对话,极有深意:既表现了陈矫的磊落正直;又显示了陈登的气度目力不凡,使陈登的“深敬友矫”具有烘托陈矫的作用。 |
| B.陈矫为解匡奇之围去见太祖,一番话既是为匡奇求援兵,也是为太祖的王业做长远谋划,太祖很欣赏他的卓识,亲自统领大军大破吴军,解救了匡奇。 |
| C.陈矫在担任尚书令时,拒绝接纳突然来尚书省查阅文书的魏明帝,并且直言这是尚书令的职责,尚书省不是皇帝应该临幸的地方。 |
| D.作者简要叙述了一代名臣陈矫的一生,且再现了他的谋略过人、临事果断和忠孝正直。作者长于叙事而裁剪精当,笔墨简洁而人物传神的修史特点由此可窥一斑。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译文:
(2)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
译文:
(3)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次晋寿,宣武宴驾①,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其后,群妖自散。”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
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及杀尔朱荣,荣从弟世隆拥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曰:“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节选自《北史•李苗传》)
注:①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假:代理 |
| B.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竟:最终 |
| C.今且宜勒大将勒:约束 |
| D.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别:另外 |
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
①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
②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
③出麦积崖以袭其后,群妖自散
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⑤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
⑥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
|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③⑥ | D.①②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
| B.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一举击溃了叛军。 |
| C.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
| 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
(2)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吴王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渑阨陋[1]之间。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
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吴方攻梁急。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吴王之初发也,少将桓将军说王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以山河之险,而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可得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老将皆言:“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吴王不许。假令此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
晋时,吴人于江碛[2]要害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濬作大筏数十,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着筏而去;又作大炬,灌以麻油,遇锁燃炬烧之,须臾断绝,舟行无碍。
唐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循环不休。李光弼命索军中牝马[3],得五百匹,絷[4]其驹而出之。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思明怒,欲泛火船烧浮桥。光弼先贮百尺长竿,以巨木承其根,毡裹铁叉置其首,以迎火船而叉之。船不能进,须臾自焚尽。
冯子曰: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愚以为“智”尤甚焉。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
(取材于冯梦龙《智囊》)
注释:[1]阨(è)陋:险隘的山谷。[2]江碛(qì):长江水浅有沙石处。[3]牝(pìn)马:母马。④絷(zhí):拴。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下城邑留下:保留。 |
| B.江碛要害处 要害:险要。 |
| C.须臾断绝断绝:断开。 |
| D.循环不休循环:轮流。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吴王知将军且行且兵事尚神密 |
| B.吴王之初发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C.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D.以巨木承其根先帝不以臣卑鄙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 希望大王沿途经过城市都不要停留,直接向西猛烈进攻,占领洛阳的军械库。 |
| B.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 这个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考虑大局呢。 |
| C.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 史思明的马见到了母马,都渡过黄河,全都被驱赶入城。 |
| D.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 |
又打制了铁锥,有一丈多长,悄悄地放置在江水之中来阻挡船舰通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周亚夫采纳了赵涉的意见,到了洛阳之后,就派人到殽、渑等地方四处搜查,果然发现了吴王的伏兵。 |
| B.周亚夫派遣轻骑兵断绝了吴、楚军队的后路。吴兵由于饥饿而撤退后,周亚夫再出动精兵大破敌军。 |
| C.吴王并没有同意桓将军的说法,而是假装让这个计谋得以实施,致使周亚夫这一战并没有获得成功。 |
| D.李光弼的五百匹母马所生的小马全被拴在城内,母马想念孩子,因此不会被河对面的公马吸引而去。 |
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①关于官职变动,“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中的“拜”指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则表示。
②文中提到岳飞说“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其中“仁、智、信”和“”以及“”被合称为儒家“五常”,指的是人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登嘉靖五年进士,除行人。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执贽为弟子。
擢南京御史。故事,御史有所执讯踿,不具狱以移刑部,刑部狱具,不复牒踿报。恩请尚书仍报御史。诸曹郎讙,谓御史属吏我。恩曰:“非敢然也。欲知事本末,得相检核耳。”尚书无以难。已,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立置之辟。
十一年冬,彗星见,诏求直言。恩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帝得疏大怒,逮下锦衣狱,究主使名。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明年春移恩刑部狱。帝欲坐以上言大臣德政律,致之死。尚书王时中等言:“恩疏毁誉相半,非专颂踿大臣,宜减戍。”帝愈怒,曰:“恩非专指孚敬三臣也,徒以大礼故,仇君无上,死有余罪。时中乃欲欺公鬻狱耶?”遂褫时中职,而恩竟论死。
比朝审,鋐当主笔,东向坐,恩独向阙跪。鋐令卒拽之西面,恩起立不屈。卒呵之,恩怒叱卒,卒皆靡。鋐曰:“汝屡上疏欲杀我,我今先杀汝。”恩叱曰:“圣天子在上,汝为大臣,欲以私怨杀言官耶? 且此何地,而对百僚公言之,何无忌惮也! 吾死为厉鬼击汝。”鋐怒曰:“汝以廉直自负,而狱中多受人馈遗,何也?”恩曰:“患难相恤,古之义也。岂若汝受金钱,鬻官爵耶?”因历数其事,诋鋐不已。鋐益怒,推案起,欲殴之。恩声亦愈厉。都御史王廷相、尚书夏言引大体为缓解。鋐稍止,然犹署情真。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又明年,行可上书请代父死,不许。其冬,事益迫,行可乃刺臂血书疏,自缚阙下,通政使陈经为入奏。帝览之恻然,令法司再议。尚书聂贤与都御史廷相言,前所引律,情与法不相丽,宜用奏事不实律,输赎还职,帝不许。乃言恩情重律轻,请戍之边徼踿。制可。遂遣戍雷州。而鋐亦后两月罢矣。
越六年,遇赦还。家居,专为德于乡。穆宗即位,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即家拜大理寺丞,致仕。复从有司言,旌行可为孝子。恩年八十一,卒。
(选自《明史》,有删减)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御史有所执讯讯:审问 | B.不复牒报牒:文书 |
| C.非专颂大臣颂:赞扬 | D.请戍之边徼徼:边关 |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
| B.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
| C.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
| D.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恩在任南京御史时,处理案件不依惯例,引来官员们的非议,但冯恩认为应该了解事情原委,尚书也无话可说。 |
| B.十一年冬,皇帝下书诏求直言,冯恩上书指出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使这三人被抓入狱。 |
| C.冯恩在接受汪鋐的审讯时立而不屈,斥责汪鋐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言辞激烈。百姓都称他是“四铁御史”。 |
| D.冯恩被判死刑,其子上血书代父受刑。尚书聂贤与都御史王廷相也在皇上面前替冯恩说情,最终免除冯恩死刑,遣戍边徼。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译文:
(2)穆宗即位,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即家拜大理寺丞,致仕。
译文:
张良传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①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赤松子:相传为上古时神仙,各家所载,其事互有异同。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跪履之履: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穿鞋 |
| B.秦将果畔 畔:通“叛”背叛 |
| C.秦兵竟败 竟:最终 |
| D.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食:吃饭 |
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
| B.作为一个谋士,张良料事如神,他从秦将是“屠者子”推断出“易动以利”,并让沛公“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真如张良所料。 |
| C.由于汉王分封功臣时有失公正,“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以致有些军吏想相聚谋反,幸亏张良及时献计,让汉王封平生最憎恨的雍齿为什方侯,才平息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叛乱。 |
| D.无论是秦朝末年还是汉王平定天下之后,张良都为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被封为留侯,但张良却“置荣利而不顾”,辞官归隐,以致吕后也感慨“何至自苦如此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五万人具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 B.愿沛公且留壁若属皆且为所虏 |
| C.天下振动色变振恐 |
| D.家世相韩归来相怨怒 |
关于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
| B.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
| C.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
| D.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2)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答题。(本大题共 8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一)墨池记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真实 |
| B.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大 |
|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达到 |
| D.推王君之心推究、考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有地隐然而高 |
| B.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因人之力而敝之 |
| C.羲之之书晚乃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 |
| D.曰王羲之之墨池者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下列句子全部与王羲之相关的一项是()
①尝慕张芝,临池学书②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③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⑥推王君之心
| A.①②⑤⑥ | B.①③④⑥ | C.①④⑤⑥ | D.①②③⑤ |
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仰慕张芝的书法,临池学书法,因长年在池中洗笔,池水为墨所染而黑,可见王羲之学习之刻苦。 |
| B.王羲之因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书法。 |
| C.后世学书法的成就不及王羲之,往往是学习上不及王羲之勤奋。 |
| D.王盛题字,曾巩作记都是为了勉励求学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