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南山雨
董桥
三四十年前我带着家小来香港谋生,白天做两份兼差的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三口生计勉强应付,偶然碰到意外支出,变卖细软的落难举措还是有的。这样熬了两三年,老二出世的时候,我去应征一份工钱优厚的职务,连过三关,十拿九稳,竟然落空。
那期间,石初先生辗转知道了我的境遇,有一天约我到莲香茶楼喝早茶。是农历腊月,天刚亮,楼上靠窗的茶座冷得很,他殷殷劝我多吃点心暖胃,尽说些不着边际的闲话,下楼道别之际,徐徐从大衣口袋里摸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给我,是他早年手抄的一些田园诗,喃喃说:“这些诗写得清爽,念起来舒服。苦闷的时候读读诗词,日子会变得漂亮些!”
风很大,我走到大马路一家绸缎庄的屋檐下翻出诗册,浓浓淡淡的墨色录了许多唐诗清诗,范石湖的作品不少,最后一页是毕九歌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
那天晚上天更冷,石初先生打电话言归正题,要我宽心,用了“事缓则圆”四个字劝我再碰碰机缘,说他一九五二年刚来香港也磕磕绊绊,困顿无助,天天晚上读诗抄诗解忧。我说石湖的诗我小时候读得多,倒想知道毕九歌是谁。他说那是清代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里抄到的,只知道他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空亨的后人,能诗,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石初先生到死也没有成过名。他茶余饭后即兴写写的游戏文字,怎么说都不输那些名家的笔墨,绝对值得付梓流传。事实竟然不是那样。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正果,知道的人却太少太少了。
我是一九六五年才从台北带着父执宋伯伯的信去看申先生。他住半山般含道,四十出头,白皙的皮肤衬着白皙的衬衫,纤秀的金丝眼镜把一张瘦长红润的脸映得更清贵。他声音低沉,讲话很慢,地道的英国风度,一点不带上海人的阔气和喧阗。那次初识之后,他记起来会打电话问我近况,约我在中环他做事的洋行附近吃个午饭聊聊。后来我在报上写专栏、做翻译,石初先生这才开始用长辈的口吻给我提了许多意见,我们渐渐成了师徒。
申先生先是教我中文造句的窍门,说白话文要写出文言的凝练,文言文要透露白话的真切。“胡适之的文言文写得其实比白话文要好,原因在此。”他说,“胡先生学问深厚而才情单薄!”这淡淡的半堂课,我受用到老。他起初常常说我的翻译七百字里起码有十个地方是笨译,脱裤子放屁的句子太多了:“做人不可取巧,翻译必须学巧!”申先生每给我改一篇译文,总是叮咛我回家好好逐句捉摸。这样改了八九篇,回头重看自己的旧译,我才脸红了。
我亲沐教泽越久,越觉得石初先生做人跟做学问完全不同。做人,他诚实而世故;做学问,他犀利而纯真,抱定主意不求闻达。那时期,传媒的兴旺造就了一批好辩之士挥笔制造舆论,改造社会。那时期,知识界也有一小撮饱学之士唾弃说教,唾弃生命卑微的欷歔,一心安分乐道,一心经营个人精致的技艺,遁迹自娱。申先生继承的正是这一小撮人的情操:“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他常说。
一九九○年年尾,石初先生丧偶,万念灰蒙,久久难释,人也苍老了许多。一天,我约他到莲香茶楼喝早茶,下楼道别的时候,我把二十五年前他给我的那本诗册交还给他。我握着他冰冷的手,一句话没说。
申先生看看我,看看那本破旧的小册子,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踽踽走进晨曦里的小巷。
(选自《旧时月色》,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申石初先生的人物形象。
“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这句话流露出申石初先生丰富的情感,请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
请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请谈谈本文以“南山雨”为题的用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蕴涵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对、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位育”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和位育”所蕴涵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
B.“中和位育”对于我们立身处世和处理各种关系,都是非常好的价值选择。
C.“中和位育”包含“时中”和“权变”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
D.“中和位育”是儒家古老的伦理观,它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君子能根据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符合“中和”原则,不会犯 “过”与“不及”的错误。
B.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时”的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他们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执中用权”的思想,不能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D.儒家的“中和”“权变”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时中”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基本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权变”的儒家伦理思想仍适用于复杂多变的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用它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理顺各种关系。
B.我们如果在制定制度和制度创新时能很好地运用“权中”原则,就可以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C.我们如果在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时能很好地运用“权变”原则,就有利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D.学习和运用儒家“中和位育”的思想,需要我们在批判吸收的同时,还要指出理论的不足,尽可能汲取其中的营养。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小题。
舒马赫:永远的冒险家
一年前,当44岁的车王舒马赫再度宣布退役时,许多人认为他会回归平凡,逐渐失去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
然而,伟大的车手不会在挑战冒险的道路上踩下刹车,即便是在退役之后,他依然在享受挑战极限的乐趣。几天前,圣诞节后的喜庆尚未散尽, F1车王舒马赫在法国阿尔卑斯山麓参加极限滑雪时,突然遭遇意外,头部严重受伤。消息传来,无数车迷感到震惊,也感叹命运的诡异多变。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就是车王也不能幸免,人们在祈福车王,希望他能平安无事。
表面上看,舒马赫受伤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事件,实际上不然。舒马赫自小到大就是一位喜欢冒险的勇士。无论是在赛场,还是在生活中,冒险已经渗透到他的血液之中,其骨子里“挑战极限”的天性永远都未曾改变,“不断超越”是舒马赫在赛场上和生活中的信条。尽管在宣布退役和第二次复出之后,舒马赫已经不再轻易尝试赛场上的撞车极限。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年轻时的他在挑战极限时曾经有过的火一样的执著,与遭遇过的刻苦铭心的痛:19年前,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赛道,当时效力于贝纳通车队的舒马赫由于在前一个弯角犯错,而被达蒙·希尔抓住机会想要从内线超越,舒马赫封线,两人瞬间发生撞车。舒马赫的赛车几乎被希尔的赛车掀翻,赛车失去控制撞向了轮胎墙。舒马赫与希尔从车内爬出,双双退出,两人都没有获得积分。而舒马赫因祸得福拿到了职业生涯的首个F1车手总冠军。
在舒马赫30岁那年,舒马赫再次遭遇一次险恶的事故,并险些葬送掉自己的职业车手生涯。如果不是那场事故,舒马赫可能会在那年第三次问鼎车手总冠军。当时,法拉利赛车出现严重的刹车故障,舒马赫以百余英里的时速径直撞进了隔离墙,导致大腿骨折。舒马赫因此缺席了6站比赛,复出后尽力帮助队友埃尔文,但法拉利仍然与那一年的车手总冠军擦肩而过。
除了在F1赛场上多次受伤,热爱挑战的车王在赛场之外也多次不能幸免。10年前,在瑞士跟英国曼联集训时的舒马赫踢球拉伤了大腿。由于曼联足球与法拉利车队同是一家赞助商,所以舒马赫得以方便地与英超球员切磋球艺,但是34岁的年龄在足球场上已是高龄,在激烈的对抗中飞身倒地铲球时他大腿拉伤。4年前,就在他准备第二次复出F1之际,驾驶的摩托车出了车祸,当时他的摩托车时速超过225公里,结果造成颈椎的第七根骨头严重受损,一根肋骨骨折,颅骨底部骨折、左侧骨裂,一根为大脑输血的主血管遭到严重损坏。这些伤病耽误了他的复出,并最终造成了他2012年的再次退役。
退役后的舒马赫仍然热爱冒险运动,44岁的他还能参加极限滑雪,令车迷又佩服又担忧。可是,任何冒险运动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如同滑雪和登山这样的极度危险的运动,意味着挑战者永远只能考虑当下,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秒可能发生什么,只能由无数个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当下去构筑滑雪和登山的整个过程。一旦发生了什么,就只能接受了。世事难料,我们无能为力。只有在发生之前,时刻警醒、细察,甚至小心翼翼。
许多年来,对F1车王舒马赫毁誉参半。或者说,这个传奇的结尾太过强势,所以,对“后舒马赫时代”的这批新贵们来说,铸造下一个传奇的时机永远过去了——他们依旧可以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但已很难再被称为“传奇”。或许还是套用那句俗套话最为贴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舒马赫。”回首舒马赫的职业生涯,他注定是一个争议的人物:他经常受到同行的抨击,因为有他的存在,超越变得无比困难;有人说他是“神”和“鬼”的结合体,神是他在车迷心中的地位,鬼是对手对他的诬蔑;他拥有私人飞机却唠叨超市里面的酱油价格太贵;他每年有近6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但生活中他很“吝啬”,可面对慈善事业,他却出手大方。他永远生活在争议之中,全世界习惯了。
舒马赫告别F1,他创造和留下的却是一段无法复制的辉煌。如今的F1,牵引控制系统能使大部分车手在出弯时获得最佳速度,但却没有多少人还明白如何在入弯时也保持高速的微妙技巧。如今的F1,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与密集的媒体覆盖率,使我们很难再看到多少真血性和真性情。而这一切,使舒马赫的传奇变得更加传奇……因为舒马赫是一个永远的冒险家。
(节选自2014年《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
①舒马赫1969年1月3日出生于德国,他4岁就开始参加卡丁车比赛。他的父亲罗尔夫将一台小引擎装在一辆废弃的卡丁车上给儿子玩。从那时起,舒马赫和他的父亲就有了这项业余爱好。
②小时候的舒马赫的理想是两种职业:警察或者是赛车手。父亲罗尔夫告诉他还是当警察好,因为赛车手的竞争实在是太过于激烈。可是最终舒马赫还是选择了赛车。谁也不会想到,许多年后,他会出现在世界上最惊险最刺激的F1赛道上,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赛车英雄。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舒马赫退役后,有人曾经认为他将归于平凡。然而舒马赫却并没有失去冒险精神,44岁的时候,他还能参加极限运动,让车迷既佩服又担忧。
B.舒马赫从小就是一位喜欢冒险的勇士,他很早就接触并选择了F1赛车运动,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能取得今日的成就。
C.尽管“不断挑战”一直以来都是舒马赫的信条,但在宣布退役和第二次复出之后,舒马赫已经不再尝试赛场上的撞车极限了。
D.F1赛场竞争激烈,舒马赫多次受伤。这些伤病不仅让舒马赫失去过车手总冠军的荣誉,甚至还造成了他2012年的第二次退役。

E.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公众人物,舒马赫“毁誉参半”:在车迷眼中,他是“神”一样的存在;对手则视其为“魔鬼”的化身。
哪些事件能够说明舒马赫是“永远的冒险家”?请结合材料分角度概括。
如何理解文中“他们依旧可以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但已很难再被称为‘传奇’”这句话,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舒马赫。”舒马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如何看待这种争议?联系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有可能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最后他后悔莫及,和他所造的人一起自我毁灭。“科学怪人”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做“科学怪食”。
另一个是加拿大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发展快速的阶段。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的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务,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美国卡逊女士的遭遇。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乃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农业公司,例如它可以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种植这种玉米极为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少了许多经营成本。再例如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
但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这种农业,他们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基因是会流动的,基因流来流去,接来接去,它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美国的帝王蝗吃了这种被污染的叶子,百分之百会死亡。这项发现被登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基因污染”和风险的存在。
因此,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必是个基因乐园,却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恶梦。对大自然知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选自《南风窗》2013年第24期,有删改)
下列对“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玛丽·雪莱在19世纪上半叶科学初兴的时候,已警觉到科学家会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书来警示世人。
B.加拿大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用一本科幻小说《末世男女》,表现出自己对基因移植科技的否定态度。
C.美国的卡逊女士发表《寂静的春天》一文,预测到除草剂等化学药物会造成生态的破坏,结果遭到美国化学界的围剿。
D.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把握好尺度,基因科学就能够造福人类。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美国化学界否认除草剂的危害,但肯尼迪政府还是对除草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政府利用特权,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B.为了减少经营成本,孟山都公司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玉米新品种。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成为美国农业的主流。
C.欧洲 “英国医学会”里的一大群生化专家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反对基因工程农业。
D.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的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就是“基因流动”的一种形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怪人”和“科学怪食”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自私的使用者不可避免地造成其滥用、误用,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B.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的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证明基因污染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其危害是致命的。
C.基因科技发展到今天,基因科学家通过基因流动,培植出新的作物品种,甚至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都不是太难的事。
D.正确对待基因科技的态度应该是: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对科学家自身的职责和知识盲点要多一点反省和警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①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作出更好的武器”。
②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全部捐出。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③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侯氏理论”,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④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⑤上世纪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他认为“学生必须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学科生长点,选择能带动学科的课题”。
⑥侯伯宇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1985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很多诺贝尔得主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相继前来访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国际化的很好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前沿研究。
⑦30多年来,侯伯宇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许多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如今,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其中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冠名“侯——李变换”和“顾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说:“侯伯宇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陕西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50年,20岁的侯伯宇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0年,先后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侯伯宇,在50岁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报》)
②“我誓要以创新湮灭顽疾之苦痛,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侯伯宇自传》)
③在学界,大家都知道侯伯宇有两“怪”:一是出去开学术会议,无论国内国外,从不参加游玩,总是抓紧时间在宾馆看文献;二是不当官、不退休,晚年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中国青年报》)
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侯伯宇因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B.侯伯宇在申报科学院士的材料中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是因为他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刊物的档次水平没有关系,有些档次并不高的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更有学术价值。
C.侯伯宇的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这是因为他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
D.尽管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但这并未影响他把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作为有生之年的奋斗目标。

E.本文摘取侯伯宇的若干人生片段,记叙了他刻苦钻研理论物理、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经历,介绍了一位杰出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侯伯宇有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
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侯伯宇的贡献有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作者为什么说侯伯宇具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何为国学
①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②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④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⑤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 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广义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 部”的“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既要对它心存敬意,又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