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学家估计:二战后联邦德国从1949年起,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却人均负债2500马克。下列因素可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是( )
| A.参加“北约”和“华约”的时间不同 | B.联邦德国率先加入欧洲煤钢联营 |
| C.两国处于“冷战”格局的战略地位不同 | D.两国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不同 |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
…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 B.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 |
|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
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 |
下面是约处于同一时期的中西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他们的科技成就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说明的本质是()
| A.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 | B.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不同影响 |
| C.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 D.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在明朝已形成 |
16至17世纪的中国正经历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悄然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文化反思和批判创新的新现象.对这种”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传统儒家思想得到发展,焕发生机 |
| B.是对传统程朱理学思想的彻底否定 |
| C.是对西方启蒙思想家学说的借鉴 |
| D.促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