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16分)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dí,即买进粮食)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他(马克思)撰写《法兰西内战》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未来的革命者,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但是当巴黎公社正在进行的时候,他却保持了沉默。在19世纪60年代,他为长远的目标而工作,但对那些短期目标仍保持温和态度。……他未曾期盼这些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运动”。马克思若真有此想法,他就无异于乌托邦主义者,因为除了在德国和为数不多的旧时移民中,马克思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追随者。他既不期望资本主义立即崩溃,也不期望资本主义面临马上被推翻的危险。他只希望迈出组织群众大军的第一步,若能赢得这第一步,他就能和地位牢固的敌人展开长期斗争。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
材料二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保持沉默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国际时期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并分析及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渊源很早,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羁靡州就有土司制度的刍型,但通常认为这种制度始于宋元,而完成于明代,清代因袭沿用。元、明推行土司制度主要在西南各省民族地区,其中又以云南设置的土司、土官最多,职官种类也最为完备。土司制度的内容,主要是暂时不触动各民族固有的生产方式,利用原来的统治机构对当地统治者加封一些不同于内地的职名封号,使之“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
——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
材料二为翦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租赋,以靖地方事。窃以苗猓逞凶,皆由土司,土司肆虐,并无官法,恃有土官土目之名,行其相杀相之计。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此边疆大害,必当翦除者也。……故以臣愚昧,统计滇黔,必以此为第一要务。然改归之法(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清)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土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改土归流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宣言中认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日益强固,社会主义建设得到空前的胜利,五年计划立刻就要完成,这对于帝国主义非常不利……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占领中国东三省,不过帝国主义进攻苏联计划之更进一步的实现。……外国帝国主义看着中国国民党军阀已经不能消灭革命,看着他在中国的走狗军阀、国民党等已经不能随心所欲的替它保护并扩张对华掠夺的利益,因此便直接占领满洲中国领土。满洲事变便是最明显的表现。……
九一八事变,其实是日本帝国主义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其军国主义者长期以来必欲独霸中国满蒙的侵略野心膨胀的必然结果。尽管对于这种以武力夺取满蒙的方式,日本此时政界及军界内部还有不同意见,但在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党的势力和影响逐渐深入东北的情况下,坚持把满蒙看成是日本的生命线,大肆渲染满蒙的重要性,不惜为控制满蒙动用武力的收到军国主义影响的众多日本军人,发动这一事变至多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者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当法律制定以后,立法者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支配;……但是,执行机关却必须经常存在,因为法律具有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行政机关就应当担此重任。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
政府基本上只具有三个功能:(1)保护社会免遭其它独立的社会之暴力和入侵的职能;(2)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和压迫的职能;(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工程和特定的公共制度的职能。
——根据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整理
材料三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
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
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一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
第三是免于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它将保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过健全的、和平时期的生活。
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务使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富兰克林·罗斯福《国情咨文》(1941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洛克“自由”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自由思想的特点,说明二战后美国如何实践这一自由的。(9
分)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连。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 三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清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综上探究,你认为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