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
|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
|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
| C.“立嫡以长不以贤” |
|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某中学历史课堂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说,穿衣服要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丁说,统一由上级规定就好。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
|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
|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
|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
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战争,但结果却是英国获胜。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
| A.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
| B.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
| C.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
| D.战争的结果与作战方针有直接关系 |
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 B.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
| C.增开天津为商埠 |
| D.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传教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到:“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
| 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
|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的条约 |
|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
|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茶叶的船队来到中国,它可以在下列那些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 )
| A.宁波、上海 | B.杭州、福州 |
| C.厦门、重庆 | D.苏州、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