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俄国统治者被迫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人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这场克里木之战,证明了蒸汽机胜过了风帆,铁路胜过了马车……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856年4月11日,亚历山大二世应莫斯科省省长扎克列夫斯基的请求,向莫斯科贵族代表发表了演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正确的,你们也可以把这一点向周围所有的人说。我不想对你们说,我完全反对这样做。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纪里,所有这些事还是将最终发生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我想,诸位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来解决好得多。
——摘编自《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与反动》
(1)根据材料一,俄国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什么?这一严重问题的存在对俄国有何巨大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你认为是否公正?说明你的理由。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一历史人物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或民用工业。
(2)你能认出图二是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哪一重要人物,请写出来。
(3)图三历史人物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是图四历史人物等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请写出这场运动的时间和口号。(3分)
史实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史实来源于史料。下列两则史料,都涉及了哪一史实?分别描述了这一史实的什么方面?
甲: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
乙: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 |
(2)史实提炼为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定义“洋务运动”:“清朝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多方面的活动。”写出“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具体表现(各一例),并依照这一定义概念的方式,从时间、目的和内容等方面,定义“戊戌变法”。
(3)史实形成于节点。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五四运动”的重要节点。从图一推测这次运动的直接原因。简述三幅图片反映历史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图二照片中文字为“上海总工会”,根据上海总工会官网介绍,上海总工会于1925年五卅运动中成立,此图应为《“五卅”运动爆发时上海总工会的游行队伍》,而非《“五四运动”中上海民众声援北京学生》图片。)
(4)上述特性给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哪些启示?
近年来,中国周边形势日益严峻,军事评论家张召忠在《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一文中就这样指出,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已基本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封堵,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决定以此为话题对历史上的国家结盟进行回顾反思,请你参与探讨相关问题。
主题一结盟与对抗
(1)图一中对峙的双方是在什么性质的集团?它们的对抗最终引发了哪次战争?
(2)在图二两种力量交锋的这场战争中,成为转折点的战役是什么?
主题二合作与发展
(3)哪次会议决定成立图三中的国际组织?图四中组织的成立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图五中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主题三风险与机遇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阳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4)你是否同意材料中提出的中国崛起会对美国产生威胁的观点?试结合本试题引言与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由。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给付对联: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对联四: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对联五: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
对联六: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请回答:
(1)宣告“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这种局面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据对联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桥梁工程建设方面有何重大成就?三大改造何时基本完成?对联三是湖北某农户1980年张贴的春联,哪一政策的实施使春联中相对富裕现象的出现?
(3)对联四反映了建国后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项基本政治制度?对联五体现我国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对联六中, “梅开三度”是指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其中最早的一项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原因。
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与政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的《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根据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摘自人教版七上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在思想领域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两朝在实行思想控制的具体方式上有何差异?
(3)据材料三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类似的措施?
(4)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清三朝采取这些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和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