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此话最有可能出自( )
| A.薄伽丘 | B.莎士比亚 |
| C.马丁·路德 | D.孟德斯鸠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 “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是
| A.民族主义 | B.民生主义 |
| C.民权主义 |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这主要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曾国藩立稿、李鸿章会衔上疏清廷“今中国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为此洋务派举办
| A.引进技术,兴办工厂 | B.派遣留学生 | C.创建海军 | D.兴办学堂 |
“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 A.重视商业 | B.重视宗教的作用 |
| C.重视军事实力 |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 |
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时间 |
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
| 产业工人 |
约10万人 |
约60万人 |
约200万人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D.五四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