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丸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紞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紞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令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天变肆赦会:适逢。 | B.守法不易也易:改变。 |
C.无逾祖矣逾:超过。 | D.而夺于群议,不能用用:采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3分)
①闽中法令严核 ②昼夜栉理而错画之
③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④为治当责实效
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 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A.②⑤⑥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逃跑藏匿起来,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
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紞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 |
C.吏部尚书张紞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
D.张祖任安吉县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授予留守知事。 |
乙、翻译题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分)
译文:
(2) 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瓘,字用之。父羽奏补秘书省校书郎、监广积仓,知开封府仓曹参军。持法精审,明吏事。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瓘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瓘门人魏纲上疏诋天书,流海岛,瓘亦坐是停官。复监邓州税、鄂州茶,以大理寺丞知衡山县,通判寿州,历知循、随、安州,提点广南西路刑狱。邕州獠户缘逋负没妇女为佣者一千余人,悉奏还其家。就除转运使。刘鋹时计口以税,虽舟居皆不免,至是而雷、化、钦、廉、高州犹未除,瓘为除之。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召权度支判官。寻以罪降知洪州,江、淮制置发运使,自主客郎中迁太常少卿,知广州。筑州城环五里,疏东江门,凿东西澳为水闸,以时启闭焉。拜右谏议大夫,再任临江军判官。
史沆性险诐,尝为瓘所劾免。会广州封送贡余椰子煎等饷京师,辄邀留之,飞奏指以为珍货,诏遣内侍发验无有,沆坐不实废,瓘亦降知鄂州。未逾年,复为陕西转运使,徙河北。以给事中知开封府,政事严明,吏民惮之。内东门索命妇车,得赂遗掖庭物,付府验治,狱未上,内降释罪。谏官吴奎言法当执奏,而瓘不即奏行,请以废法论,降知越州。
侬智高寇广东、西,独广州城坚守不能下。于是论筑城功,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复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给禁卒五千,听以便宜从事。属狄青已破贼,召还,纠察在京刑狱。议者请开六塔河,塞商胡北流,宰相主其说,命瓘按视,还奏以为不可塞。下溪州蛮彭士羲叛,将发兵讨除。瓘以为:“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因条上三策,以招徕为上,守御为下,功取为失。不报。后卒如瓘议。
(节选自《宋史 魏瓘传》)对下列句子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瓘亦坐是停官坐:由于 |
B.寻以罪降知洪州寻:不久。 |
C.侬智高寇广东、西寇:盗贼 |
D.因条上三策条:分条陈述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瓘精于政事的一组是()
①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②邕州獠户缘逋负没妇女为佣者一千余人,悉奏还其家。
③召权度支判官。寻以罪降知洪州④飞奏指以为珍货
⑤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⑥因条上三策
A.①③④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瓘的父亲魏羽曾请朝廷任他为秘书省校书郎、监管广积仓,任开封府仓曹参军一职。他通晓法令,精通政务。 |
B.雷州、化州、钦州、廉州、高州沿用刘鋹当时按人口收税的办法,即使船民也都难以幸免,魏瓘给他们免除了这一苛税。 |
C.史沆曾被魏瓘弹劾过,为了报复,在广州密封送贡余的椰子煎等供给京师时,史沆就诬告魏瓘截留下来珍贵的宝物。 |
D.有人建议请开凿六塔河,堵塞商胡使河水向北流,练宰相也赞成这一观点,魏瓘前往察看后。回来报告说不能堵塞。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谏官吴奎言法当执奏,而瓘不即奏行,请以废法论,降知越州。
(2)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
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讨论,评论 |
B.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
C.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同“叛”,背叛 |
D.羝乳乃得归乳:生子,生产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何以汝为见吾羞,不忍为之下 |
C.乃幽武置大窖中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D.举剑欲击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选文通过“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的环境及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
B.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
C.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
D.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假吏常惠,一个是原汉将卫律,一个是副使张胜。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①;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①鲸鲵:比喻惨遭杀戮的人。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国家于我已矣顾:顾念,考虑 |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当:抵挡,抵御 |
C.然犹斩将搴旗搴:拔取 |
D.更练精兵练:通“拣”,选择,挑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千之众蚓无爪牙之利 |
B.一以当千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
C.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D.报恩于国主耳而君幸于赵王 |
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A.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
B.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
C.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
D.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告诉苏武,单于亲率十余万劲旅合围己军,虽远来疲惫,但能以一当千,再加上其近臣出谋献策,最终导致自己难免兵败被俘的命运。 |
B.李陵认为埋没声名不如用行动报恩,他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而最终复仇报辱之事来表明自己曾想仿效前贤。 |
C.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但怨谤四起,自己得不到主上的了解,亲人也惨遭杀戮,表达了他对家族下场的痛惜,对汉朝刑赏不公的极大愤慨。 |
D.文段多运用对比手法,如出身在礼仪之邦却沦为蛮夷之人、敌我双方兵力的悬殊、苏武持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2)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度常平不足赡 度:估计 |
B.假以骑从,夸徇四境假:假装 |
C.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贼:残害 |
D.师去,市里不知。去:离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 B.①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甚善矣,子之治东阿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C.①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 D.①巩导之于欧阳修 |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②而耻学于师与“安石轻富贵,何吝也?”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无乃尔是过与? |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C.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②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1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语诸侯曰… 谈论 |
B.委尸填满沟壑 舍去、丢弃 |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知道, |
D.噫!我固无恙祸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
C.降家皆为上所杀几为所误 |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
翻译。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