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周汝昌:65载红楼情
京 梅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周汝昌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并根据其中六首吟咏曹雪芹的诗,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已是名家的胡适见到后,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从此,两人有了交往。1948年,周汝昌向胡适借阅他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胡先生慨然允诺。当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书带回老家,花费两月时光,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并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以及有正书局的《戚序本》,整理核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不要再宣扬、散布那种被伪续者大肆删改的《程乙本》了。见到周汝昌的信,胡先生当即回复说:“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来无人敢做。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
正是从那一天起,周汝昌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红楼”之旅,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历经种种曲折,直到2004年5月1日,一部10卷本的《石头记会真》(对 11种《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才正式出版。一愿已酬,然此时距他当初慷慨激昂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已历56年矣!周汝昌百感交集赋诗道:“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周汝昌出版的第一部红学专著,是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其时(1953年)他正在四川大学任教,后来听说此书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红楼梦新证》后来也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毛在他自己的文章《评读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及该书。
周汝昌是一位博学、勤奋的真学者,其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国学基础博厚,一生著作可谓等身,自1959年出版《范成大诗选》后 ,又连续出版《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岁华晴影》等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数种,而他自己也极善诗词,所作诗词曾得到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赞叹。此外,周汝昌的书法也极有造诣,自谦“不是书法家”的他,自幼研习欧楷笔法,20岁后深研“兰亭”,所写瘦金体,刚风俊骨,墨采焕然。只是受视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周先生还擅长京剧,据说当年燕大舞台上,“周氏小生”曾经倾倒过无数“粉丝”。
有人说,曹雪芹痴,写《红楼梦》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研究《红楼梦》用了65年!从青年时起,周汝昌双耳便逐渐失聪,戴助听器还得别人在他耳边高喊。 1975年他的左眼又因视网膜脱落失明,右眼则需将两个高倍放大镜叠在一起才勉强可以看书写字。此后的岁月,他几乎每天就是趴在一张简易的旧折叠桌上,凭着仅存的一丝视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小纸片上,由他女儿将它们誊写在稿纸上、敲击到电脑中。近年,他的双目已完全失明,仅剩余些许听力,写作也只好改成了口述的方式……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老人才思泉涌,后又出版了《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真本》等数部专著。
《红楼梦》对广大读者有着巨大的魅力。时至今日,这魅力之后则是无数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围绕《红楼梦》研究,不知不觉间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商业产业链,从出版、影视、旅游,到各种文化活动、学术会议……据估算,一本《红楼梦》产值已达数十亿!《红楼梦》正迅速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楼梦”。而被公认为中国红学三泰斗(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之一的周先生,却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在常人看起来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周先生只是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他说:“我心中常有几段妙曲,几幅佳画,几声入耳之言,几处动人之色,又何须外求乎?”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汝昌先生一辈子痴心于研究《红楼梦》,成为中国红学三泰斗之一,既与胡适的影响密不可分,更是其母亲引导的结果。 |
B.《石头记会真》是周汝昌先生历经56年的研究而完成的《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是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
C.《红楼梦新证》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后来也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这说明《红楼梦》大受欢迎。 |
D.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如《红楼梦》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周汝昌简朴的生活,周汝昌和胡适研究《红楼梦》的不同方法等。 |
E. 本文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周汝昌先生痴迷于《红楼梦》研究的事迹,赞美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周汝昌先生的博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文章最后说“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从文中看, 周汝昌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请简要概括。
周汝昌先生身体不便,生活简朴,却“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请根据文章内 容,就“苦和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感想。
树的情思(节选)
①走过了山山水水,看多了花花树树,如今,我的内心深处,也蓬勃着一棵棵生机盎然的树。
②这些树,枝繁叶茂苍郁葳蕤,挺拔的树干如伟岸的身躯,虬曲的树桠似腾跃的苍龙嫩生生的叶片织缀如网,每一片叶面都晶莹着一颗露珠,每一颗露珠都闪烁着我的一个梦。
③我曾到过南国边陲,游览过大理、瑞丽、深圳和三亚,那火红的凤凰树青青的荔枝树还有耸入云天的椰子树,早已在我脑海里生根,时不时还会有阵阵带着亚热带气息的海风拂
掠心头;我也到过西域,在浩瀚的沙海,我被那深埋地下的白茨木所震撼,于是,它那显示顽强生命力的黄白色小花的虬根,更牢牢扎在我的心底;在中原,尽管是平原一片,但仍有各种品类的大树牵引我的目光,尤其是生长最为普通的杨树、榆树、槐树和泡桐。一到四月,那带刺的槐树首先飘起甜浓的气息。如果在农村,人们就会摘下那一嘟噜一嘟噜洁白的槐花,摘下那坚硬榆树上的略略泛黄的榆钱,尽情歆享大自然的赐予。久久地,一到阳春,我心里就摇漾起榆槐的倩影,鼻尖上缭绕着崛立在盐碱地上的泡桐树的花香……
④曾记得那年去泰山攀上南天门登极顶,铮铮硬骨傲然昂立的泰山青松,令我油然生敬,于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篇就在耳畔铿锵作响。
⑤树是大自然最动人的道道风景,不胜枚举的名花奇树,在我心里细铺密排,组成了刚柔相济清气爽人的美的诗苑。
⑥难道是心生幻觉?我心中的树的含义,也渐生异变,愈来愈庞杂愈来愈奇特。那片片叶子竟散发出醇醇的墨香,细辨认,再思量,这些树竞不仅仅是树,而是书,浩如重洋的书,那微雕镌刻的古典诗词与世界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李白、杜甫……这些肥腴的叶片所渗出的珠露,涓涓滋润着萌发在它下方的片片嫩叶,其中当然也有属于我们的叶子,不管是成熟还是不成熟的,就像那一条条鹅黄再现的柳枝;就像那一片片嫩中泛青的碧叶……于是,好似被自然的精灵指引,我认定了:文学,就像树一样生生不息;文学就象我们生命的常青树。
17、第②段画线句中的“梦”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说说第6,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⑥段中“肥腴的叶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片片嫩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叶子”是指______________(3分)
20、这篇文章运用了这样的协作手法?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最后一段画线句“文学,就是我们生命的常青树”的含义是什么?它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快乐的嫩芽》(作者梁凌),完成23~27题。
①女儿刚上学时,瘦小的身子,背不动重重的书包,往往是好容易背上了,又“咚”地一声掉下来,那一声闷响,总使我想起“炸药包”。现在,个头高了些,背得动了,但每次当她把书包往双肩上一挎,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上马鞍子”,女儿像一匹小马驹,又要整装出行了。我一边扶着门,一边看她蹦跳着下楼梯,频频回首:“妈妈再见,妈妈再见!”心里的感觉很复杂。
②想让她出色,但又怕她太辛苦。事实上,她既不出色,也好像感觉不到辛苦,因为小小的她,天生的闲云野鹤,道骨仙风。考试成绩不理想,大人急得团团转,她却宠辱不惊,稳如泰山,照样乐呵呵的。我是急性子,她是慢性子,我争强好胜,她波澜不惊。这一对母女,碰到一起,难免生气。
③以前,我爱跟她说:“你考得不好,也不难过?就不想得第一吗?”她只顾捏着手里的橡皮泥,头也不抬一下,仿佛没听见。我吼一声,她才淡淡道:“为啥要难过,第一名才一个呀!”唉!
④女友也很烦恼,但她跟我正相反。她儿子,争强好胜,没得第一名,回家就呜呜地哭,还把裤子脱了,拿着苍蝇拍说:“妈妈,你打我啊,我考得不好。”任她怎样劝,孩子还是痛哭流涕。女友说,他这么小,压力就这么大,将来怎么办?那一刻,我突然悟到了女儿的好。
⑤女儿有一颗平常心,快乐心,她的心像块琥珀,透亮,纯净,她不跟人攀比,不跟人争东西,也没有心计,她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无忧无虑着,这一点,难能可贵,但这快乐的嫩芽,差一点被我扼杀了,我总时不时地提醒她:你没有超过别人,别人欺负你了,你,为什么不难过?为什么不还击?
⑥女儿有颗快乐的心,是多好的事,作为母亲,怎能不保护,反而要扑灭呢?亡羊补牢,我渐渐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⑦女儿喜欢画画,以前我看她画不出名堂,给她停了。现在,我问她:“你还要不要画画?”她跳着说,要画!于是,我给她重新报了名。我想,她就是一辈子当不成画家,也没关系,至少,她现在是快乐的。就像有的花,永远都不会结果,但它毕竟美丽过。
⑧再比如,以前她放学,我爱问:“今天得到100分没有?”现在,我第一句话是:“今天过得快乐吧?有什么高兴事?”她说,很开心啊!然后,会滔滔不绝地说起来。那次,她一回家,扔了书包就急急地问我:“妈妈,今天我造了个句,别的同学,还有老师,都笑我,你看我是不是造错了?”她说,老师让用“要……要……才……”造句,她造了个“要吃要喝才能活下去”,老师同学们都笑晕了,难道错了吗?我听了,连忙夸奖她说:“你造得非常好!太棒了!妈妈很高兴!”是啊,有什么不对呢?最朴素的道理,最明白的话,难得她能想出来。
⑨班上订书报杂志,我本来想让她订《快乐作文》,或者《兴趣数学》,但她说想要订《手工》,我说,那好吧,就订《手工》!
选自《扬子晚报》2007.12.25
23.第①段写“心里的感觉很复杂”,你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吗?。
24.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
⑴事实上,她既不出色,也好像感觉不到辛苦,因为小小的她,天生的闲云野鹤,道骨仙风。
⑵我是急性子,她是慢性子,我争强好胜,她波澜不惊。这一对母女,碰到一起,难免生气。
25.第④段写女友的儿子争强好胜,你能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吗?
26.读完全文,请说说题目“快乐的嫩芽”的含义。
阅读《永远的名胜》(作者:刘锐),完成17~22题。(15分)
⑴第一次到三游洞,就觉得累。
⑵那倒不是因为它“危径不容足”的难于登临,而是文化的负重。沿桃源之路循级而上,你便发现每一步踏的都是诗文,每一步发出的都是吟唱。在这里,你的思路必须保持非常的清醒和理性,否则就很可能跌入某位诗人的意境里,再也拔不出来了。在中国,没有文化落脚过吟唱过的山水是没有生命张力的山水。
⑶人们到岳阳楼、白帝城、寒山寺游览,都早已变得不是观察景物,而仅仅为了寻找和感悟那几首在儿时就能背诵的诗文的氛围。
⑷或许,这样的一份虔诚换来的只能是一份遗憾。譬如“逝者如斯”的那条川竟只是一条平常的河。而大名鼎鼎的阳关也仅是一块荒芜的大戈壁。但旅人们谁会去抱怨那些文化,那些文字,难道这份厚重的遗产将我们的情思润泽得还不够么?
⑸且不说三游洞高嵌绝壁,茫茫缈缈有仙境之志,且不说它藤帘相挂,脚下碧水流翠,也不说洞内貌窦云腴似的钟乳石,“三钟”、“地鼓”、“劳磬”的玄奥壮观。单是浸润在三游洞的那份文化,也足以让所有的旅人心满意足地游完全程。
⑹公元819年3月10日,天高云淡。白居易怀着失意与惆怅,与阿弟白行简,由江州司马调迁忠州刺史,舟至夷陵峡口,白居易与好友元稹不期而遇。人事沧桑,五载久违,二人自是“坐从日暮惟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难舍难分。次日,元稹掉舟送白居易到下牢戌。12日,二人在将别未忍时,忽闻石间泉声,于是步行“入缺岸”,“初见石”,“次见泉”,皆在鬼斧神工之妙。他们爬上“绝无人迹”的山岩,发现了一个大洞。洞内“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一干人均觉得此种心境实在难得。白行简更曰“斯境胜绝境,天地间其有几乎?”触景生情,三人各赋古调诗20韵于石壁,乐天作序,云“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真是“人杰地灵,物以言存”。白居易与友巧逢,与景奇遇,使三峡人文景观又多了处名胜。
⑺就这样到了公元1056年的隆冬。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由眉州赴开封应试,途径夷陵,亦同游此洞,亦题诗于壁。这就是后三游。那么的一番景色,那么的一番底蕴,三游洞以其独有的手法使探奇寻胜的三苏感到了相当的满足。东坡先生终于异峰突起,而几乎所有人的光芒都被其遮掩,三游洞名声大躁了。
⑻时光悄然流至公元1169年10月8日,被贬至夔州作通判的陆游也来了。他没有失望。他发现了一眼“神水”,流泄如珠,常盈不枯。于是,失意的放翁取水沏茶,流连吟咏,忘情于此。于是,知名了“陆游泉”。
⑼抚着一山一石,我来到至喜亭,肃立碑前,用深沉的目光与欧阳先生交流。或许,千余年前,东坡先生也在刹那间肃然体验到一种清气撼天的君子之风,高士之韵。在这种肃然的宁静中,他独享到一片幽谧的韵致,于是身肌松弛,心灵飘逸,一切都在身外了。他题诗于碑上,不让那颗孤独的诗心泯灭于高山之上……
⑽我沉思,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等,果断智慧无匹,于造化之中引发万古不朽的灵性光辉,也活化了这一方山水。夜渐浓,暮霭笼罩四野,一轮江月挂在西天。我望着使一切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觉得这山这洞纵贯古今,无可企及。
⑾呵,三游洞,我心中永远的名胜。
17.你能说说是什么让三游洞成为永恒的名胜?
18.请用文中的词句解释第⑴段中“累”的含义。
19.文章第⑶段里所指的“那几首在儿时就能背诵的诗文”你一定也熟悉。请默写出其中的一首诗。
20.仔细阅读第⑺段。请你说说文中加横线的“那么的一番景色”和“那么的一番底蕴”分别指的是什么?
21.第⑻段写了陆游在三游洞流连吟咏,忘情于此。可以让人联想到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也用两句话写出了自然山水可以使人抛却名利之心,忘情于山水。请你写出这两句话。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①直到16岁,他仍是懵懵懂懂地在学校混日子,打架斗殴抽烟逃学,十足的坏学生,连教师都有些怕他,他从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16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那年他喜欢上了班上一个女同学,他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她鄙视地看了他一眼,竟然把他的情书贴到了学校的宣传栏里。虽然他的检讨书在宣传栏贴过不下20次,但这一次,不知为什么他感到一种刺心的痛。第二年,他就转学了,在后来的那两年的时间里,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拼命地学习,竟然考上了湖南大学。
②22岁,他大学毕业,顺顺利利地进了政府机关。每天一杯茶一张报地在机关混日子,他觉得这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回,他到乡下去访亲。亲友竟然把一头狼像狗一样地养在家里看家护院,他惊问其故,亲友告之,这狼自幼就与狗一同驯养,久而久之,这狼连长相都有些像狗,更别提狼性了。他当时看着那狼,想想自己,顿时有些心惊。没多久,他就在别人的惋惜声中辞职了,去了深圳。
③他专找那些有名的外资公司去求职,而且他总能想方设法直接地向外方经理面送自荐信。搞得那些外方经理一个个莫名其妙的:“我们现在没有招聘需要啊!”他微笑着告诉对方:“总有一天你们会需要招聘的,真到那时,那么我就是第一个应聘的人。”还别说,他真的被其中一家公司录用了。那一年,他24岁。
④27岁,他因为成绩突出,被调到地处丹佛的美国总部。上班的第一天,他按国人的习惯请美国的新同事共进午餐,然而,就在他准备买单的时候,同事们却一个个不合情理地坚持自己买自己的单,他当时觉得很是尴尬,但同时也明白到了些什么,于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⑤这是一个人的真实经历,他叫王其善,现在是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全球第四大电脑公司的技术总监。
⑥他告诉我们:16岁时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想被他人接受,并且被他人尊重,首先得自己尊重自己;22岁我开始明白,狼之所以失去狼性,是因为它没有学会自立;24岁我知道,要想求职成功,首先自己要自信;而27岁在美国上班的第一天,我知道了美国人为什么要实行AA制:因为每个人都不能指望别人会为自己的人生买单,要想获得成功,你就得自己努力,根本就不能指望别人,这就叫自强。自尊加自立加自信加自强就等于成功,这是成功的公式!
9.你认为第一自然段中“不知为什么他感到一种刺心的痛”到底是为了什么?
10. 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第二自然段“在别人的惋惜声中”一句,众人惋惜的内容。
11.第四自然段 “国人的习惯”在本文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谈谈你对这种习惯的看法。
12. 季羡林先生说“成功=天资+勤奋+机遇”,本文认为“自尊加自立加自信加自强就等于成功”,你能否列出你的成功公式?请写出来,并做一定的解说(4分,有创意的适当加分)。
公式:
解说:
阅读《寂静除夕夜》,回答17——21题
寂静除夕夜
(1)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 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忍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竟然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平反昭雪。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17、“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18、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
19、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20、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