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创造是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绝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猎奇。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是站在哪一个巨人的肩上,而是站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文学上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国文学最深厚宽广的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基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守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像十八大提出的那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大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精神价值,借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要怀着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汲取有益的文化因素,做到厚积薄发,为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供滋养。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创作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在文化发展中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文学创作是一项需要创造热情、创造冲动、创造精神的特殊脑力劳动。作家是否具有足够的创造力,在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素质决定的。要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加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这样创造活力才有“底气”。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作家应当成为思想的智者。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看到事物本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有新的内涵、新的创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文学创造活力的激发,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气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作家很需要这种“闯”的精神和“冒”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当然,在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更多的体谅、更多的帮助,形成尊重创造、包容差异的氛围。要真正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到创作中去,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精神,让作家在潜心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时候,更加地心无旁骛,更少后顾之忧,使作家的聪明才智尽情发挥。
(出自2013年1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下列对于“文学创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价值的文学创造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
B.我国作家的文学创造应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所以,广大作家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
C.文学创造需要作家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强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勇气。 |
D.在文学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体谅和帮助。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人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即站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 |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学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最深厚宽广的土壤。 |
C.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
D.人是文化发展的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作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家创造力的高低和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
B.作家应该不断地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 |
C.作家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作品,使作品富有创造性:有新的内涵、新的提升、新的境界。 |
D.文章论述了作家应扎根在实践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创造力,创作出更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显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却是无可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们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明证。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体现“任侠”精神的一项是()
A.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D.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
B.“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 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
C.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正面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
D.“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理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侠”精神并不是唐代所独有,早在汉代就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 |
B.考察唐诗中游侠形象的消长起落,可以为我们考察唐代的社会风貌、思想发展提供一个方面的线索。 |
C.盛唐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并存,从而使游侠精神获得了丰富和发展的充足养料,使之成为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D.“任侠”精神所体现的强者性格,代表了时代的进步要求,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 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本文第①段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第⑤段中说:“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本文并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第⑥段所引用的鲁迅的“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和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到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
B.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各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态。 |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
D.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稳定的持久的独立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 |
B.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整个社会必然会和谐。 |
C.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
D.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每个社会必然要经历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
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
B.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
C.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及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
D.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从四岁在故乡的小河里学会游泳,已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里,与河流、与水的感情越来越深,可谓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看河景,沐河风,听河声,早已是我每日都要进行的功课,若是哪一天不看一眼河流,不听一会儿水声,就成了一个亏欠,和心病。游泳,也成了我多年的习惯。
(2)有一次,我和朋友旅行来到海南的天涯海角。当夜晚落潮刚过,我跳下海游了约半小对,领略到了海的凶险,而且险些被涌浪卷走。那一刻,笼罩海面的夜色使我有了深渊在即的恐怖,好在我及时随着落潮回旋的余波顺势拼命游到浅滩。我返回岸上,岸上看海的朋友竞浑然不觉,他不知道,我其实刚刚从死神大张的口边侥幸逃出来。
(3)海里的那次冒险游泳,使我对陆地河流、尤其是对故乡的河流,有了更深、更亲切的感情。几十年来,在河里无数次的游泳,我竞没有遇过一次危险,仅有几次小小的呛水。在我心目里,至少对于我,河流是厚道的、友好的。
(4)但是,千万不可轻薄地去挑战河流,不可狂妄地去蔑视河流.更不可怀着恶意去糟蹋争伤害河流。
(5)我们应该像我们的先人那样,从内心里尊敬和热爱河流,并且多多少少对河流怀着一点畏惧,怀着一种崇拜。
(6)把河流看做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不,河流就是历史老人本身,大地的往事都镌刻在河流弯曲的身上。随便一粒沙、一块河边的石头、一页沉没于河底的船的碎片,都记载着过往时光的遭逢际遇,其间有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和情节啊。你随意拾取一粒石子,在它细密的纹路里,肯定浓缩着比《史记》更浩瀚更久远的时光密码。
(7)把河流看做一位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和具有无穷原创力的创造者,他凿通万山、培育万物、养活万民,灌溉万世,如此大学问和大本领,河流竟是无师自通,无往不利,是何故?是因为河流秉持了“参天地,赞化育”的大道,利天下而不自利一分,育万物而不独占一物,河流真正做到了为天地工作,为众生操劳。得大道者,方有大德、大学问、大智慧、丈本领、河流是上苍花了亿万年的课时精心培养的学问家和工程师,河流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彰显天意,广施福泽,创造奇迹。
(8)即使是一条小河,他也比我们有见识、有故事得多,他见过许由、屈原、司马迁,见过褒姒、西施、王昭君,见过陶渊明,见过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见过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和曹雪芹;见过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知道吗?就是你家门前的耶条小河,他对你早已经遗忘的你们家族数百年的家谱,也能倒背如流。他见过你爷爷以及你爷爷的爷爷,见过你外婆以及你外婆的外婆,他见过你妈还是个小女孩子时的样子,那是初夏的午后,她与邻居小孩在河边戏水的时候,河水就打湿过她那葱白一样的脚丫子……
(9)是的,如果我们静下心来,默默想一下河流,我们就会对河流生出无限的感念、深情和敬意。
(10)然而,如今,我们,对于脚下大地,对于万物生灵,对于水,对于河流,我们还有几许尊敬,还有几许深情,还有几许怜惜?还有哪一片土、哪一座山、哪一棵树、哪一种生灵,哪一条河,哪一条溪,不被我们欺凌:掠夺、糟蹋和伤害?在孟浩然沉吟过的田野上,还剩下几处田园意境?在李白放歌的山水间,还存有几许山水诗意?
(11)当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金钱拜物教成为人们迷信的“邪教”,当颠覆传统、解构信仰、践踏美德成为丑陋的时尚,我们上不畏天,下不敬地,外元造化可师,中无心源可得,我们心藏大欲,手挥利器,放纵欲望的虎狼,迷醉于形同抢劫的所谓升官发财、争名夺利、一夜暴富、“只要我生前洪福齐天,哪管它死后洪水滔天”等等邪恶低级的快感。危险啊,只差一步,我们就成了穷凶极恶、吞噬万物的大地的蝗虫和大自然的敌人。
(12)我们一路张狂,一路狂啸,见山欺山,见水辱水,见鸟烹鸟,见琴焚琴,见色起邪心,见玉生贼胆。我们像迷狂的风魔,张牙舞爪蹂躏着大地,也蹂躏了我们本可以纯正高尚一些的心灵。
(13)我们可曾发现,如今,还有几只鸟,愿意停在我们屋顶?与我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或亲热地呼唤我们的乳名,或用水灵灵的语调向我们朗诵几首唐诗。还有几眼山泉,愿意向我们投来深情的眸子?它们早已痛苦地闲了眼睛,不愿再见到我们;还有几条干净的河流,愿意收藏我们的身影?它们很浑,像我们的内心一样浑;它们很浅。像我们的情感一样浅;它们失去活水源头,才变得如此残破和恓惶,那是痛彻心扉地在提醒:人啊,倘若不找回你的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你们的心灵之河,大地的生命之河,又如何能重新荡漾,并映照出天地万物的倒影?
(节选自李汉荣《河流记——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有删改)文章的第(2)段可否删去?为什么?
认真阅读文章,思考为什么“我们应该从内心里尊敬和热爱河流”?
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说说我们该如何“找回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撰写论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的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的头脑。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怎么研究呢?就是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
②真正掌握归纳的方法,不那么容易,但我们要尽可能运用归纳的方法做科研工作。清代王引之,可以说是掌握了归纳的方法,尽管当时没有归纳的说法。他的一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用一本书中的例子来证明古人对某一个问题解释的错误。《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韩诗》说:“终风,西风也。”王引之认为这个讲错了,是缘词生训,现在我们叫望文生义。从这句话看,“终风”解释为“西风’’是讲得通了,但别的地方“终”都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你这一个地方讲通了也不能算数。王引之用大量《诗经》中“终”和“且”对称的例证来证明,“凡”这样的“终”字都作“既”讲。我们做科研工作,就要达到一个“凡”。
③跟归纳相反,就是所谓的孤证,只有一个例子来证明,完全没有归纳,它跟科学方法是违背的。前些日子看,一些字典的稿子,这里就很有一些孤证的问题。“信”字,它讲做“媒人”,举的例子是《孔雀东南飞》的“自可断来信”。这个地方讲成“媒人”也可以讲得通,问题在于是一个孤证。古书中“信”都不做“媒人”讲,而讲到“媒人”的时候,也没有用“信”字的,为什么单单这一个地方做“媒人”讲,这就是孤证,孤证是不科学的。.余冠英就讲得很好。他说,“信”有使者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媒人,,,但“信”字本身不能解释为“媒人”。同时,搞科研工作也最忌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有一个例子,这就是黄侃的古本韵、古本纽的说法。他先主观下个结论,古代一定有个本韵,跟本纽相当。一定是古本韵中有古本组,古本组只能出现在古本韵。这牵涉到整个逻辑思维问题。为什么说它是古本韵,因为它里边有古本组;为什么说它是古本纽,因为它出现在古本韵。林语堂蚍评他是乞贷论证,现在叫循环论证。这是违背科学的。
④胡适那套“大胆假设,细心求证”行不行?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大胆到某种程度,就变成主观臆测了,跟科学的假设风马牛不相及。胡适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这种假设真是太大胆了,主观的大胆,当然就不科学了。胡适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问题在于大胆,不应该提大胆,科学的解释就是假设,假设是可以的,大胆是不可以的。细心求证是完全对的。所谓细心求证,应该是充分掌握材料,然后细心地推出结论。但胡适本人就没有做到,他的《入声考》就没有细心求证,讲得很不好。总之,掌握科学方法就是归纳,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没有归纳就没有分析。
(节选自王力《谈谈写论文》,有删改)下列对于“科学头脑(方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头脑是分析能力的基础,它是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必备品质,科研人员必须拥有科学头脑。 |
B.归纳,是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其共同点;而演绎,是从共同属性中去推断某个个体也有相同的特征。 |
C.科研工作,要达到“凡”,它的得来,必须先占有大量材料,再进行概括分析,不可先下结论。 |
D.“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而“细心求证”也不是完全对的,要看具体情况。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首先点明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接着引出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方法,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注意事项。 |
B.第二段写了王引之对《韩诗》观点的质疑,肯定了王引之方法的科学性,证明归纳法对于科研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C.第三段,从孤证谈起,进而肯定了余冠英的解释,批评了黄侃的循环论证,从而证明孤证是违背科学的。 |
D.第四段由胡适“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着手,接着指出问题所在,点明可取之处,最终提出科学思维方法。 |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理解、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我们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要归纳?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就能写出真正的科学论文。
B.如果分析不是以归纳为基础,而是先确定观点,再找材料来证明,这足违背科学的,其论点也都是错误的。
C-韩诗说:“终风,西风也。”这种只有·个例子,而不用一本书中的其他例子来证明的研究方法,就是孤证。
D.胡适的《人声考》讲得很不好,因此说,他提倡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