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写出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间。
材料二:
(2)分析出现图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读图二找出属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填写序号)。简述三幅图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摘自中共十八大报告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的治国之路是什么?根据材料三谈谈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材料一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
(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凤阳”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凤阳”出名的原因?
(2)从材料二的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情况如何?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哪项制度有关?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图一:“以钢为钢,全面跃进”图二:“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三:(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1)材料一出自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哪部法律?依据这部法律,我国进行了什么改革? 这次改革使哪一个阶层获得了解放?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1958年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哪次失误? (2分)
(3)为了改变材料三中的状况,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重点发展的是什么行业? (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西藏的解放,使当地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也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此后每年的十月一日成为我国的什么节日?
(2)材料二中西藏解放的方式是什么?西藏的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
(3)对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你有何看法?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三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据材料一,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政治体制。说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
(3)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与会各方为达成“共同愿望”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对撞,交汇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思想认知的变化。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
材料一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呜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材料四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学东渐”时候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对比情况?
(2)据材料二,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
(3)据材料二,指出清廷主张“自开商埠”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具体体现。
(5)根据材料四中邓小平的这段话,中国确立了什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