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德力量对比
|
英国 |
法国 |
美国 |
德国 |
1860年世界工业生产量 |
1 |
2 |
3 |
4 |
1910年世界工业生产量 |
3 |
4 |
1 |
2 |
1910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
1 |
2 |
4 |
5 |
材料二 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
材料三 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主战场。战线主要分为东线,西线和南线。 其中西线因为先进科技发明的使用最惨烈。 ——摘自《环球网》
(1)依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的经济发展有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所指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首先挑起战争的是哪一个国家?
(3)材料三中,“西线最惨烈”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对战争的发展有何影响?
(4)你认为造成国家间矛盾较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按照表格要求,写出序号处的相关内容。
时间 |
内容 |
影响 |
共同作用 |
1937年7月7日 |
七七事变 |
||
1942年1月1日 |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
||
1944年6月6日 |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 年 12 月 13 日,我国首次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2015 年9 月 3 日我国将举行一系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课文,请写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标志。(2 分)
材料二 1945 年 5 月 8 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 苏联将 5 月 9 日定为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2015 年 5 月 9 日习近平主席参加了在莫斯科红 场举行的盛大阅兵仪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课文,请写出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重大转折的战役名称及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战役名称。(2 分)
材料三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 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大利亚,打下印度……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
(3)根据材料三结合课文,说一说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什么贡献。(2 分)
(4)请你谈一谈中俄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2 分)
90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正确的决策和思想引领下,领导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列五幅图片正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缩影。请根据图片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请回答:
(1)在图一会议上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选出的中共第一任中央局书记是谁?
(2)指出图二会议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意义。
(3)图三会议召开的地点在哪里?这次会议上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
(4)图四会议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作出了怎样的转移?图五会议首次使用了哪一重要的科学理论称谓?
(5)依据上述图片,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谈谈你的感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九一八事变纪念碑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8月,清政府议和大臣与英方代表在南京下关静海寺谈判时,英方代表态度凶恶蛮横,动辄扬言开炮攻城,威胁恫吓。清政府代表昏庸无能,一听到英军要开炮,马上接受了英方的全部要求。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雄辩地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指出“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发言在代表们的掌声中结束。
材料三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会议上,很多国家对中国不十分了解,对中国抱有敌意。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临时修改了早已准备好的发言稿。他诚恳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非国家不应陷入关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争论,而应团结起来,积极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周恩来的发言,深深打动了与会代表的心弦,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材料四
1990年到2004年,中国已先后向联合国10个维和任务区派出了1450多名军人参与维和行动,其中包括650名军事观察员、军事联络官、军事顾问和参谋军官。 |
图5 联合国维和部队中的中国官兵
(1)材料一中的谈判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最终签订了什么条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外交要求?在这一要求遭到拒绝后,中国国内爆发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国际会议?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指出中国国际地位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