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乙两区域图”,完成下列小题。
图中M、N是世界著名的湖泊,关于两湖泊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A.两湖均为内流湖 |
| B.两湖分别是所在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 |
| C.M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N湖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
| D.M湖周围的植被为热带雨林,N湖周围的植被为温带草原 |
两湖泊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为 ( )
| A.甲、乙区域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
| B.甲、乙区域经济发达,农业分别为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
| C.甲、乙区域资源丰富,资源分别为铁矿、铀矿和煤炭、石油 |
| D.甲区域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乙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
读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6~7题。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气候类型的分布,该气候区
| A.降水集中在冬季 |
| B.终年温和湿润 |
| C.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
| D.全年降水稀少 |
与邻近地区相比,该气候类型在A处明显向内陆延伸得更远,主要影响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与邻近地区有差异 |
| B.所处气压带和风带与邻近地区不同 |
| C.太阳辐射强度与邻近地区不同 |
| D.地形与邻近地区有差异 |
我国南方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对学校附近地区进行地理考察,绘制了如下地质剖面。运用有关知识回答3~5题。
队员在乙处进行考察,最可能发现的地理事物是
| A.火山口 | B.鱼类化石 | C.煤矿 | D.金属矿产 |
.队员发现,经过甲处的交通线明显多于乙、丙、丁三处,其主要原因是
| A.客货运量大 |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
| C.水源充足 |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
丙处正在新建一条南北向的铁路,你认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 A.火山喷发 | B.断层下陷 | C.地下溶洞塌陷 | D.地下冻土融化 |
读部分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1-2题
关于此时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极上方俯视逆时针近日点附近 | B.北极上方俯视顺时针近日点附近 |
| C.南极上方俯视逆时针远日点附近 | D.北极上方俯视逆时针远日点附近 |
如果此时视线与直射地球的太阳光线一致,则看到的地球日照图(阴影表示黑夜,空白表示白昼)正确的是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将会使泥沙的侵蚀动态、输送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下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计算公式:某一时期大水次数×2/(同一时期大水次数+大旱次数))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29~30题。
19世纪以前,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的时间段是
| A.公元100~300年 | B.公元600~1100年 |
| C.公元1100~1300年 | D.公元1300~1800年 |
关于该图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越剧烈,沉积速率的变化也越剧烈 |
| B.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 |
| C.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导致的 |
| D.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基本呈现负相关 |
读某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值随日期变化图,(设黑夜太阳高度都为0°)回答26~28题。
该地的纬度为:
| A.60°N | B.65°N |
| C.70°N | D.75°N |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日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日期该地出现极昼现象 |
| B.②日期表示北半球夏至日 |
| C.③日期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南移动 |
| D.北京白昼④日期比③日期长 |
当该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值等于0°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
| B.其持续的时间大约2个多月 |
| C.太阳直射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
| D.其持续的时间大约4个多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