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
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祭祀。《汉书·高帝纪下》载: “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高帝此举( )
A.体现了以农立国的思想 | B.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统一 |
C.加强了中央集权 | D.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 |
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盛宣怀奉命会同大臣吕海寰在上海与英、美等国谈判修订商约。目睹上海“洋商会如林,日夕聚议,讨论研求,不遗余力;而华商向无会议公所,虽有各帮董事,互分地域,涣散不群,每与洋商交易往来,其势恒不能敌”,深感有设立商会的必要。所以,盛宣怀奏请朝廷准设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饬令江海关道袁世勋会同上海通商银行董事严信厚迅速传集各大帮董事“设立总会”,委任严信厚为总理。
——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商会诞生后,工商各业资产者有了本阶级统一的领导机构,旋即改变了过去商与官周旋时以个人或行帮落后形象出现的状况。与地域分明、互相排斥的传统行会判然有别,商会对会员和会友无籍贯和行业限制,是联结工商各业的中枢组织。因此它成立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改变了工商资产者互不联系的孤立隔绝态势,将各业分散的资产者凝聚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从全国范围看,各省的商务总会虽互不统属,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商会联合会,但在比较重要的社会活动中遥相呼应,密切配合,以其“登高一呼,众商皆应”之势,使全国的工商业者通过商会这一轴心,建立起相互紧密联系的广泛网络,成为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成一支独立阶级队伍的重要标志。
——朱英《清末商会的成立与官商关系的发展演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成立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 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