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意为“士林中最显贵的出身”),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材料二  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謇在大生纱厂的《厂约》中,说到他办厂的宗旨:“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摘自易乾著《中国民族工商业百年史话》
材料二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抬商承办。惟一、二大宗实业,如丝、茶改良制造之类,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摘自隗瀛涛《实业之梦——张謇传》
材料三张謇认为:“至于铁矿需本(资金)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借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赡养人民之生活。”
——摘自隗瀛涛《实业之梦——张謇传》
材料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9个公司的投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列强迅速增加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中国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大批倒闭。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张謇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中,张謇提出了怎样的实业主张?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在当时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的国内因素?张謇企业走下坡路说明了什么?

问答题:
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长信少府(夏侯)胜曰:(汉)武帝虽有攘夷狄、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
──《前汉书·卷75夏侯胜传》
材料2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孝武皇帝(汉武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将军)……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藩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至今,累世赖之。”
──《前汉书》
材料3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武帝)初定,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前汉书》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原则不同?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2)材料2和材料3根本相同之处是什么?材料3主要从什么角度来肯定汉武帝?
(3)材料3认为汉武帝的缺憾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据此应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l分)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