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董仲舒是博士,专治名为公羊高的《春秋》之学。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这部经典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这主要强调()
A.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核心思想 | B.西汉时期的儒学风格多样化 |
C.儒家学说为汉武帝时期所推崇 | D.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杂糅性 |
据史载,嘉靖二十年(1541年),车邦佑在对京城内外勋戚店舍的调查报告中写道:“内惟郭勋事迹为多,余则吴国公张溶,广安伯张镧,皇亲指挥钱维恒、夏勋、方士段朝用等”,其店舍有几千余区。该记载表明当时()
A.北京城市商业最为繁华 | B.官员经商的现象并未少见 |
C.朝廷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 D.官商勾结已危及商业发展 |
《诗经》云:“兄弟昏(婚)姻,无胥远矣。尔(指幽王)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瘉[yù]:病,此指残害)。”从该诗中可以得出()
A.周天子和诸侯都重视宗法制 |
B.宗法制和君主专制是相辅相成的 |
C.团结宗族可以巩固政治统治 |
D.血缘宗亲是西周官僚政治的基础 |
俄国别林斯基在一篇文学评论中有如下引文:他的创作,是充当法国社会的书记员,编制恶习,和德性的清单,搜集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主要事件,塑造典型性格。”“他的创作”是()
“两位思想家都发现了一条简单的运动和发展原则,找到了更好地理解整个人类历史的关键。两个假说都带有革命性,意思是说它们猛烈冲击着关于人类和人生的传统看法,使人不得不重新考虑许多以前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材料中两位思想家是指()
A.马克思、达尔文 | B.卢梭、巴尔扎克 |
C.牛顿、爱因斯坦 | D.马克思、普朗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