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主题为“经济全球化的历程”的大事年表。图中①、②处依次应填写
A.新航路开辟、欧盟建立 | B.资本主义产生、苏联解体 |
C.资本主义产生、马歇尔计划 | D.新航路开辟、关贸总协定 |
有专家认为,“中国梦”概念能够揭示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遭遇后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现代化注定了既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又是非常特殊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历史起点不是西方现代化的起点。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史观包括()
①文明史观②全球史观③现代化史观 ④革命史观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 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A.《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
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
D.《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
“尽管理想如此高远,但有限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又迫使他们重新回到他们所反对的统治方式上去。”与此结论相符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