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 | 孔子 | B. | 墨子 |
| C. | 普罗塔戈拉 | D. | 亚里士多德 |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 | 格物致知 | B. | 发明本心 | C. | 知行合一 | D. |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 | 不以人助天 | B. | 制天命而用之 |
| C.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D.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 A. | 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 B. |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 C. |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 D. | 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
"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 A. |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 B. |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
| C. | 《四国条约》的签订 | D. | 《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