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机制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1)据材料一指出隋唐开创的科举制是怎样改善用人制度的。
材料二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材料三所述的“一次政治设计”指的是什么?作者推崇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意义何在?
(3)法国大革命又是怎样“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的?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国崛起》解说词
(4)根据材料三所述,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5)上述材料所提及的制度与机制创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材料: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吴兢:《贞观政要》
原文大意: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等人说:“朕即位之初,有不少人上书。有人认为君主一定要大权独揽,不能把职权委任给臣下;有的则指出应该耀兵扬武,震慑周边各族。只有魏征劝朕‘消弭战争,注意文化建设,对百姓普遍实行仁政,中原王朝安定了,边远各族自然顺服’。朕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天下太平,极为偏远的四夷都来朝贡,道路上随处可见各个地区的翻译。这一明显的效果,都是魏征的功劳呀!”
完成(1)~(2)题:
(1)魏征为什么说“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2)用事实说明魏征的见解是正确的。
下图是唐朝画家______的《________》,图中场景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________派来的求婚使者。你能从这幅图上指出哪位是唐太宗,哪位是禄东赞(使者)吗?然后,从他们的表情、神态,对他们的心情进行适当的分析。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唐朝后期居住在边疆的各族名称。
(2)识别图A、在地图上用直线连接属于哪一个民族。
(3)填出下列各地在今天的名称:长安今_______,洛阳今_______,逻些今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据《新唐书》
材料二: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晋绅(指世家大族)耻焉。——据《新唐书》
材料三:武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要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擅王者之威力。——《旧唐书》
材料四:武则天开科举,唐人称其“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据《陆宣公输苑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杜甫《忆昔》
材料二:韩愈形容长安人口众多,写下“长安百万家”的诗句。——摘自教材
完成(1)~(3)题:
(1)材料一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
(2)由材料一可知唐朝主要的粮食品种是什么?
(3)联系材料一、二,结合现实,谈谈古今人口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