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以为不露痕迹 丛桦
1儿子的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说,他揍了我儿子。那是晚自习,他巡视教室,发现儿子缩着脖子东张西望鬼鬼祟祟,十分可疑。当他用目光警示他时,他竟迎战他的目光。他气得一步跨进教室,用课本敲了几下他的脑袋。
2我听说后,咬牙切齿地说:“揍得好!揍得及时!我这几天就瞅着他不顺眼,着急揍他还没来得及出手……”
3那天中午——严格地说,是每天中午,当我们夫妇把饭菜往餐桌上拾掇的时候,他——这15岁的青少年,央视“满汉全席”栏目的评委似的,大清御厨房总管似的,甩搭着两手在厨房和餐厅之间踱来踱去,看到山珍海味,就眉开眼笑;看到粗茶淡饭,就满脸皱做一团。每次都要我说:“拿筷子,拿勺子。”他才知道动手。那天中午,他照旧在看菜,他爸说:“你是不能帮忙拿筷子?”我正炒菜,听了就有些怒火,道:“每天中午都得人说你,你是个傻子啊?你以为在下馆子、吃饭店?”
4想到他正是青春期,不好惹,我没多说,气呼呼地坐下吃饭。
5他气得把白菜倒在米饭上,端起碗,三下并做两下把饭刨进嘴里,肉也没吃一口,放下碗筷,就去自己房间了。而且关上了门。
6我很生气!决定三天不理他!毛病一身一身的!
7天天笑脸相迎,好声好气同他说话,我忍他已经很久了!
8但是老师打了他,而且打的是头部,不知有没有打伤哪里。我的注意力转移了,忘了生气这件事。
9晚上儿子下自习后回家,我假装不知道他挨打的事情,柔声说:“去喝奶吧,别忘了刷牙。” 见我不生气了,并且同他说话,也没有提挨打的事,他便高兴起来,以为我不知道。痛痛快快地去喝奶、刷牙,和我说话,告诉我他的新同桌在谈恋爱。看他情绪高涨,我想起白天看到的一个作文题目——( )带给我快乐。有的学生写《分享带给我快乐》,有的写《友谊带给我快乐》,有的写《花草带给我快乐》等。当时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便想,什么带给我快乐呢?去卡拉OK飙歌?穿新皮鞋?成名?中奖?这都是快乐的事情,但好像又不对。后来我终于想到一个我认为正确的答案。于是我问他:“我今天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是‘什么带给我快乐’,如果要你来写,你会写什么?”
他很快地说:“玩。”
我说:“你猜我会写什么?给你三次机会猜。”
“我。”
我顿时如被电击,惊叫道:“啊!你怎么知道的?我的答案正是你!”我的脸上满是笑。
“肯定是我。一切快乐都不能抵得上我带给你的快乐。”
“你就那么自信?你不过是个平常孩子,什么神通也没有。”
“但是我对于你,无可替代。”
“我没表现出多大的快乐呀!你不常常惹我生气,每天一想到你我就上火。”
“那都是短暂的。你的生气、上火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的。”
他还说:“我给你的快乐,是一种背景快乐。”
我的心都酥了,为什么他说的都是情话呢?
文章第3段为什么叙述“那天中午”吃饭时的情景?运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
第8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分析鉴赏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当我们夫妇把饭菜往餐桌上拾掇的时候,他——这15岁的青少年,央视“满汉全席”栏目的评委似的,大清御厨房总管似的,甩搭着两手在厨房和餐厅之间踱来踱去,看到山珍海味,就眉开眼笑;看到粗茶淡饭,就满脸皱做一团。
文中儿子说的“我给你的快乐,是一种背景快乐”有何含义?
相信你在阅读本文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
乡关何处
余秋雨
①本文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
②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发问呢?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
  ③据说李白登黄鹤楼时看到了崔颢题在楼壁上的这首诗很为赞赏,认为既然有了这样的诗,自己也就用不着写了。我觉得,高傲的李白假如真的看上了这首诗,一定不在于其它方面,而在于这种站在高处自问家乡何在的迷茫心态。因为在这一点上,李白深有共鸣。
  ④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不会背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一背几十年,大家都成了殷切的思乡者。但李白的家乡在哪里呢?没有认真去想过。“文化大革命”中几乎完全没书看的那几年,突然出了一本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赶快找来看,郭沫若对杜甫的批判和嘲弄是很少有人能接受的,但他对李白籍贯和出生地的详尽考证,却使我惆怅万分。郭沫若考定李白的出生地西域碎叶是在苏联的一个地方,书籍出版时中苏关系正紧张着,因此显得更遥远、更隔膜,几乎是在另一个世界。李白看罢明月低下头去思念的竟是那个地方吗?
  ⑤奇怪的是,这位写下中华第一思乡诗的诗人总也不回故乡。是忙吗?不是,他一生都在旅行,也没有承担多少推卸不了的要务,回乡并不太难,但他却老是找陌生的路去跋涉。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直通故乡,一条路伸向异乡,李白或许会犹豫片刻,但狠狠心还是走了第二条路。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说李白一生要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因此成了一个不停步的流浪者,我看说得很有道理。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
  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⑦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
  ⑧你看,只有彻底醉倒他才会丢掉异乡感,而表面上,他已四海为家。
  ⑨我想,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节选自余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下面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离家。
B.因为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太远,有家难归,所以思乡的情愫特浓。
C.李白一生都在旅行,生活在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品出崔颢被时间和空间所遗弃的伤感情怀。

下面说法,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李白很欣赏崔颢的《黄鹤楼》,是因为这首诗的写法很有特色。
B.在《李白与杜甫》中,很多人能接受郭沫若对杜甫的批判和嘲弄。
C.置身异乡,自我不会轻易同化掉,异己的一切反而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D.彻底醉倒的李白才会丢掉异乡感,因为他早已习惯四海为家。

理解词句。(1)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他对李白籍贯和出生地的详尽考证,却使我惆怅万分”,为什么“我惆怅万分”?(2)文中第⑤段加点词语“如此简单”指代的内容什么?
本文中的“乡愁”有何特点?
作者认为“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请你结合实例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阅读冯骥才先生的《体内的小人》,完成后面小题。
体内的小人
冯骥才
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自己的体内。
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便成了恶人;人性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善与恶和人与兽是对立的,小人却不是。它如果在别人身上很好识别,比如某人好嫉妒,某人好挑唆,某人趋炎附势或卖友求荣,会看得清清楚楚,但这小人在自己身上便不易察觉。它不声不响隐藏在我的体内,暗地作祟,当它表现出来——由于与自己利害相关,往往并不自知,可是在别人眼里,我就显出那么一种小人的意思来了。人常说,身边的坏人好防,小人难防;可是自己体内的小人就更难防了。
体内这些小人什么模样?弄不清模样怎么防?
昨夜读《山海经》的插图,都是神头鬼脑奇肢怪体,一下子居然“瞧见”了这小人的模样。尖头如锥,小眼如灯,舌如条锯,身如烟缕,这样忍怪的东西居然就潜藏在我们的体内、甚至是我们的一部分吗?
是的。由于它和我们的私欲、妒嫉、虚荣、贪婪等等无形地融为一体,不但不被我们发觉,反而成为我们本质的一部分;它也是人的本质和人性的一部分。这样,它就一定会表现出来的。但在它表现出来时是不知不觉的,不会觉察,可是一旦它赤裸裸的呈现出来,我们可就站在高尚的反面和人性的阴影里了。傅雷先生在其所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序文中不是也说过:“真正的光明不会永无黑暗的时刻,真正的英雄也不是永无卑下的情操”吗?
当然,体内的小人最初并不这么可怕。我们或许有点贪心、心生妒嫉、有些私欲与别人的利益相关。每当此时体内的小人可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头来。当它满足了我们,使我们得到好处,我们便会放纵它。久而久之,它就来操纵我们,异化我们,一点点使我们成为货真价实的小人。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抑制它,战胜它。我们不可能消灭小人——因为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抑制小人,对它保持警惕,不能叫它在体内“长大”。从而使自己走向自己的反面。
所以,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心里划一条自我的防线,将体内的小人视做自己的敌人,因为战胜这种体内小人的力量,不在别处,与他人无关,全都在自己身上。
我知道,我不可能全部消灭自己身上的小人,但我会对它警惕,以战胜它做为自己为人的快乐。
从全文内容来看,作者认为自己身上的“小人”不易察觉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在第五段写《山海经》的插图有什么用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借助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说说文章画线句中的“自我防线”指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战胜体内的小人。
【链接】
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
底线是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节选自冯骥才《底线》)

阅读马步升先生的《打猴儿》,完成后面小题。
打猴儿
马步升
长鞭一甩,一道劲风割破空气的网,啪,地上腾起一团黄尘,一只猴儿满地迅跑,刚挨了鞭子,猴儿转得快,在人的眼里,猴儿的两只眼睛叠成了一只。猴眼向着高天,匆遽地,一瞥,一瞥,又一瞥。如此快的转速,能瞥清楚个什么,眼里的乾坤一定是混沌的。那时侯,我写作文时,常用天旋地转这个成语,实际上,至多是跌了一跤,或饿了一会肚子,目光有些恍惚,脚板有些虚飘,天哪里就旋了,地哪里就转了。我看见挨了鞭子的猴儿,转得快的一只眼睛赶上了另一只,我想只有当一只眼睛赶上另一只时,才算是天旋地转。
两只猴眼渐分渐离,终于各是各时,又一记重鞭,又一团黄尘,猴儿又转快了,两只眼睛又叠在一起。
鞭子在我手中,我抽,猴儿转。抽不抽,抽轻抽重,在我,转不转,转快转慢,由不得猴儿。
这要看我的兴致。主动权在我手中,谁要我是手掌鞭子的人,而它是不由自主的猴儿呢。
猴儿是木头刻的,头面平整,肚儿凸圆,腿脚尖短,通常用枣木或杏木作料,这两种木头坚硬光滑,有重量,材料家家都有。猴儿的两只眼是涂上的蓝黑墨水。墨水瓶上印着八个字:由蓝变黑,不会褪色。真的,一只猴儿挨了多年重鞭,用墨水画一次眼圈,仍是那般蓝黑蓝黑的,那种颜色是渗入木头里面的,好比人的眼睛,落地时是什么颜色,入土时也变不了多少。猴儿有些地方叫陀螺,我们叫猴儿。猴子身形矫健,好动,手脚没有闲的时侯,挨了打,又奔跳不休。把陀螺叫猴儿,极是象形传神,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而且,还有一些隐喻成分。(普通 结实 能挨多年的重鞭)
抽猴儿的鞭子也是就地取材。鞭杆是用红柳枝做的,颜色暗红,木质坚韧而圆润,很有手感,抓在手里就有攻击的欲望,如同手里有一副弓箭,一支枪,不瞄准个什么,不击落个什么,由不得人。鞭梢是用麻坯搓的,搓成三棱棒,抽在猴儿身上,能听见碎裂声,可以让人获得热血沸腾的快感。一只猴儿从刻成到交付使用,到老迈转而不灵,身上到处都是森森鞭痕。一鞭一痕,直到身体失去平衡,被主人随便遗弃在哪个荒凉的角落。碰到会过日子的主人,还会将它扔进火塘,发挥余热。
而猴子的主人大抵都是不谙世事的孩童。
我从小学打猴儿,一直打到当生产队社员,不知抽断过多少鞭梢,不知抽烂过多少只猴儿,长大了,有力气挥鞭抽猴儿了,却不能再玩这种游戏。农村孩子长到虚岁十五,就算是大人了,就该独当一面为家分忧了。确实,长大了有长大了的事情,打猴儿的权力只属于孩童。
过了多少年,蓦然回首,却发觉打猴儿的游戏从未中断过,与先前有别的是,我仿佛一只猴儿,鞭子却不知抓在谁手中。虽是无形之鞭,抽在身上却内外都痛。我不停地旋转,奔跑,稍作喘息,鞭子就来了。终于到了连挨鞭子的资格都没有时,缩在随便哪个角落,抚摸着身上森森鞭痕,举头向天,正感叹“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时,猛然瞥见被扔进火塘婉转叫号的同类,心里倒涌上被饶恕的庆幸和感恩。
本文思路清晰,作者首先从打猴儿游戏写起,由此引出了对的叙述描写,最后自然引出了的感悟。
文中“猴儿”一生的遭遇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其特点进行了描写?
文章第一段对打猴儿游戏的描写非常传神,请就此段中你认为精彩的写法进行赏析。不超过150字。

阅读《学会“放大美好”》,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
学会“放大美好”
李隆汉
①如今,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毫无疑问,这句口头禅的作者是位哲人,他懂得能否高兴,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若总是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如同一片荒凉的沙漠,要来何用?只是,高兴不能伸手要,快乐不可向人讨,应该自己学会“放大美好”。“一件事往往有许多方面,如果你总是往坏的方面去想,那就是自己虐待自己。所以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烦恼、挫折和打击,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都要学会‘放大美好’,让自己的心境变得亮丽一些。只有这样,你才能过得比较高兴。”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寻找高兴的诀窍。
②“放大美好”,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据传孔老夫子游泰山,见到一位名为荣启的老者。此公衣衫褴褛,一根草绳胡乱缠在腰间,却且弹且唱,得意忘形。孔子问老者为何这般高兴,荣启答道:“许多好事让我高兴哩!天下万物,惟人为贵,我有幸为人,此是一乐。生而为人,男尊女卑,我有幸为男,此是二乐(此乐当然是不对的)。众生芸芸,多少人尚在襁褓中便短命早夭,而我又有幸活到如此高寿,此是三乐。”经多世事胸怀阔,。这位老人尽管历尽生活的艰辛,但他仍然高高兴兴,这就是因为他学会了“放大美好”。
③与古人荣启相反,今天我们周围的一些人总在为一些小事牵肠挂肚,因几句闲话耿耿于怀,愁绪纷沓,忧思丛生,好像他们就是这世上最不幸的人似的。如此这般,其生活质量当然就难以恭维了。英国有句谚语:忧愁使猫丧生。英国人把猫看得很神秘,认为猫有9条命,可仍经不起忧愁折磨,何况人乎!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对事理的感悟还不如2500年前的古人荣启,岂不赧然?
④境由心造。说到底,高兴不过是一种感受而已。同一件事,从这个方面看是灾难,换一个角度变一种心态来看则未尝不值得高兴。“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那你应该高兴,多亏你的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高兴,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这段话启迪人们,即使有一千个理由哭泣,也要找出一万个理由微笑。
⑤上帝关闭了那扇门,必定会为我们敞开这扇窗。生活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懂得珍惜这种美好,而且还善于“放大美好”,那么,我们头上的每片叶子都会有阳光莅临,脚下的每寸土地都会有和谐生长。
(有删改)
【注释】①赧然:形容难为情的样子。
作者为何提倡“放大美好”?
结合文章,概括“放大美好”的具体方法。
第②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A.阅尽人生快乐多 B.历尽艰辛快乐多 C.阅尽人生眼界宽 D.历尽艰辛眼界宽

阅读下面文章和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0分)
北京地名的雅化
一般来讲,北京的地名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理据的,即有新事物或事件作为命名或改名的依据。比如被老舍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条街”的文津街,原为明清皇城西安门内重要通道,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将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保存的《四库全书》收藏进馆,故大街改称文津街。另一类是无理据的,即因民俗、语言等原因而引起的地名错误变化,这种变化后的地名我们很难看出命名的根据与理由。这两类地名的变化均与北京的山川地形、民族接触、移民现象、世俗文化、宗教观念、思想观念等有关。
与这两类地名变化相连的是地名的雅化现象。地名的雅化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新地名取雅名。张燕来在《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中,通过对比明代和现代地名用词特点认为:现代北京地名注重避俗趋雅,一些具有书面色彩的语词大量出现在地名里。比如,明代地名单音节儿尾词较多,如安儿胡同、观儿胡同、罗儿胡同等;地理专名亦直接与日常生活相关联,如沙锅刘胡同、馓子王胡同、苏萝卜胡同等。与此相反,现代地名中儿尾词减少,地名使用雅词越来越多、俗词越来越少。
二是把俗名或无分雅俗名改为雅名。最常见的是谐音改名,即由具象命名至抽象寓意。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忌讳字、俗白字、日常俗用字、含有不敬义的字、无分雅俗的普通字改为典雅文秀的字眼。比如:把忌讳字的棺材胡同、臭水街、苦水井,改为光彩胡同、秀水街、福绥境;把俗白字的母猪胡同、猪市口、狗尾巴胡同,改为梅竹胡同、珠市口、高义伯胡同;把日常俗用字的驴市胡同、绳匠胡同、干鱼胡同,改为礼士胡同、丞相胡同、甘雨胡同;把有不敬义字的哑巴胡同、张秃子胡同、罗锅巷,改为雅宝胡同、长图治胡同、锣鼓巷;把无分雅俗的普通字的豆腐巷、佟府夹道、柏树胡同,改为多福巷、同福夹道、百顺胡同。还有因避俗而客观上起到雅化作用的,如豹房胡同改为报房胡同,“报房”一词不知何义,但因避免了“豹”字而显得雅化了。另外也有因重命名而雅化的现象,如改靶儿胡同为文丞相胡同,噶噶胡同改为协作胡同等,但重新命名的雅化地名不是太多。
(摘自《北京日报》 有删改)
【材料一】
老北京大部分胡同名和巷子名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形成的,取名唯求形象生动,亲切自然,好称说,易区别。如扁担胡同、耳朵眼儿胡同是形容胡同的地形,羊肉胡同、劈柴胡同是来源于胡同内的产业,臭胡同、蝇子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则反映了小街窄巷的居住条件。这些地名代表着一段时期内市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反映了老百姓生存境况和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心态,有很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为北京的地域文化增添了意趣。在地名雅化的大趋势下,这些地名随之变更,这虽与寻常人家的自尊心及图吉利的心态有关,但也使原来地名中的乡土风味随之消失,一些地名变成了不知何义的代号。诗人朱湘在散文《胡同》中写道:“那富于暗示力的劈柴胡同,被改作辟才胡同了;那有传说作背景的烂面胡同,被改作烂漫胡同了;那地方色彩浓厚的蝎子庙,被改作协资庙了。没有一个不是由新奇降为平庸,由优美流为劣下”,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惋惜。
【材料二】
当代北京的地名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文革”时期地名变更达到了高潮,很多有上百年历史的地名一夜之间被更改,大大小小的红旗大道、团结大院充斥北京城,让人晕头转向。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地名又开始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竞标,三环路、四环路上都有以大企业名称命名的立交桥,严肃的地名成了“免费广告”。如今,新小区越来越多,小区名称也追求标新立异,“花苑”“山庄”令人目不暇接。市人大代表钱渊调查后表示,随着城市建设加快,一些富有京味文化特色的地名、胡同名正在快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豪庭”“至尊官邸”之类奢华炫目的名称,还有一些社区冠以“加州”“格林”等洋名,使人不知身处何地。
《北京地名的雅化》一文先分类介绍,再概括说明,最后具体说明
结合文章和材料一,举例说明老北京地名雅化的方式及原因。
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北京在地名命名和变更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其不良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