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碘的阅读
碘是个什么玩意?
其实大家对碘并不陌生,比如皮肤消毒用的碘酒、碘伏,它还可用于制药、染料等领域,它也是身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它还有点“艺术范儿”,比如小学那会儿做的淀粉和碘反应呈现蓝紫色的小实验,中学里还见识过碘的升华、凝华,真算得上多才多艺的小青年了。
那食盐中的碘为什么没有颜色呢?这是因为碘的元素形态是紫黑色结晶,但是加到食盐里面的碘是以碘酸钾、碘化钾、海藻碘等离子形态存在,而它们是无色结晶。
缺碘会有什么后果?
碘的生理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是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激素具有增强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甲状腺疾病检测中常听到的T3、T4,是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形态。
碘缺乏的主要后果是甲状腺功能紊乱,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大家所熟知的“大脖子病”是其中最典型的。此外还有一些智力、体能方面的问题,而儿童和青春期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
我国的食盐加碘政策
我国政府于1991年郑重承诺,将在10年内减少碘缺乏病的流行。自1995年正式实施食盐加碘政策,到2000年我国就在总体水平上消除了碘缺乏病,这一显著成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以8-10岁儿童“大脖子病”患病率为例,1995-2005年我国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全国监测,下面的图表给出了注解。
坚持食盐加碘策略是很重要的,2006年新疆11个乡的34个村又出现新的克汀病患者,共确诊15岁以下病人76例。其直接原因是碘盐覆盖率大幅下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食盐加碘的有效性。a甚至有研究发现补碘之后,咱们儿童的智商都得到了提升,这让各种补脑圣品情何以堪啊。
谁说沿海地区不缺碘?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缺碘是内陆城市才有,沿海地区吃海产品多,不缺碘,不用补。你错了!尿碘水平和膳食碘摄入量表明,沿海居民使用碘盐后,碘摄入水平适宜、安全,碘盐并未造成他们碘摄入过量。相反,部分沿海居民听信上种说法,放弃食用碘盐,碘营养状况还不如同省的内陆农村。b比如浙江、上海、辽宁、福建的沿海,地区孕妇碘营养不足的比例甚至高达46%!(孕产妇缺碘其实对她自己的影响倒是次要的,主要是影响胎儿和婴儿的大脑发育,严重的甚至引起胎儿流产、畸胎或死亡。)拿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因为这预示着发生碘缺乏的风险挺高的,需要特别关注。什么是碘?请用一句话概括。
根据材料,探究碘对人的重要性。
请从文中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其表达作用。
我国多数地区都属于不同程度的缺碘地,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人们摄入碘的水平?(至少罗列三点)
阅读下列文章。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过程中,文段没有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A.作诠释 | B.打比方 | C.作比较 | D.分类别 |
下列关于本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物候学这门科学就是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
B.第六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为了向读者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受到古今差异的影响。 |
C.“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中的“一定”说明这里所揭示的高度与气温变化的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山峰,语言很严谨。 |
D.所有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
下列选项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在华北地区,冬季一结束,夏季就到了,没有春季。 |
B.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与山西临汾处于同一纬度线上,青岛的冬天比临汾的冬天温暖。 |
C.武汉郊区的木兰山海拔582米,每到夏季,生长在木兰山上的栀子花飘香的时候,山脚下的栀子花基本还是花骨朵。 |
D.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长期记录,从1741年到1750年间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的日期相比,后者每年的抽青日期都比前者早九天。 |
细菌和病毒 ( 14分)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说明的方法。下列比喻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①(病毒)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②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文章从哪几方面把病毒和细菌作比较?请分点概括回答。
根据病毒的特征,给病毒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智者的四句箴言》,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
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怎样跟他们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就会变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 ”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着:“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默默思索着,回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你留着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话:“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变成了老年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如果你是这位少年,你如何理解“智者”的第二句话?(2分)
作为小说,在情节上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读过本篇小说后,你认为有高潮吗?请简述。(3分)
少年后来也成了智者,他的“智”在哪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读这篇小说,总觉得有不少的名人名言在脑海萦绕,你是否也有此感觉?如果有,请写出一句名言来。(要符合小说中的情节)(2分)
少年问:“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他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要“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还叫“简单”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18分)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把它们说成是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和暖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的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西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的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的追着。我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间奔跑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了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念头,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一手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的归去了。
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
怎样理解第10段“凯旋”一词的作用?
根据选文,请你理出“我”在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
第5段中对夏日田野繁华而富有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品味第8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不放弃——追上”可以引申为“不放弃——成功”,请你简要概括地写出某个名人一件类似的事。
从本文对看瓜老人的描绘中你能分析出他是一个怎样的老人?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杂志风波
楼下的郝奶奶拿着一本杂志站在门口:“这是你订的吗?”
我一看,正是我等得着急的那本《诗刊》,高兴地说:“是我订的,谢谢您了!这杂志怎么跑您那去了?”
郝奶奶审视着我,把手缩了回去说:“这杂志放进我邮箱里了,我看上面写的地址是家。不过,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我不好意思道:“郝奶奶,杂志确实是我订的,没事乱翻翻。”说完又去接。
然而郝奶奶仍没有要给我的意思,继续问:“那你的邮箱里有没有一本《家庭》?那是我订的。”
“没有。”
郝奶奶仍满脸似信非信的样子:“那我的那本《家庭》哪去了呢?按理儿,你的放到我的邮箱里,我的也应当放在你的邮箱里了!”说完见方厅的桌子上放着几本书,便颤微微地走进来,侦探般一本本翻起来。翻的结果当然没有,于是郝奶奶很是失望地说:“这就怪了,怎么会没有呢?”
“您别急,郝奶奶,说不准现在正在路上呢,明天就到了!”我安慰道。
“不可能,以往这个时候早就到了。”
见郝奶奶正探头探脑地觊觎我的卧室,强忍着火气说:“郝奶奶,您老慢走!”
郝奶奶听出我在下逐客令,边往外挪边说:如果你看到那本《家庭》,一定要给我!
送走郝奶奶,想到他吃不到我做的鱼,我难过得要哭了。
第二天,我刚进家门,郝奶奶又来追问。我真诚地说:“郝奶奶,明天您不要上来了,如果有我一定会给您老送去的!”
郝奶奶没吱声,扶着楼梯一点点地挪下去了。
第三天,我刚推开单元门,郝奶奶便迎了过来,着急地说:“看看有没有我的《家庭》?”
我打开邮箱,里面什么也没有。
郝奶奶满是疑惑地说:“怎么会没有呢?”
这时郝奶奶对门的刘爷爷回来了,见我们都在楼厅里,很关心地问:“怎么了?”
郝奶奶便将事情说了一遍。刘爷爷咳了一声说:“嗯,这理对,应当是放错了!”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箱里面探。
我呆在一边,满脸胀得通红,心咚咚狂跳着说:“郝奶奶,别急,明天我去邮局帮您老查一查。”
可第二天正赶上母亲病了,在母亲那忙了一天,连养活自己的菜摊也没出。晚上回来,老远就看见郝奶奶、刘爷爷,还有居委会的几个老太太都站在单元门口张望着。我怯怯地走过去,他们立即向我聚拢来。一个戴红袖标的老太太如盯落网的罪犯般盯着我,很严肃地命令道:“打开邮箱!”
我胆战心惊地打开邮箱,但邮箱很争气,里面仍什么也没有。红袖标非常威严地对我说:“走,上楼去看看!”
“那天郝奶奶已翻过了,没有。”
红袖标正色道:“脚正不怕鞋歪,既然没有怕什么?”
我正想发火,刘爷爷在旁语重心长道:“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
这句话如一把锋利的刀,一下子捅到了我的痛处,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我低着头,乖乖地带他们上楼,打开房门,让他们乱翻起来。
第二天,我急忙往邮局跑,到那一查,确实送完了,只是不知邮递员将它塞到了哪个邮箱里。从邮局出来,我不知回去后该如何面对那些鄙视与怀疑的目光,正心烦意乱,见一家报刊亭里正摆着那期《家庭》,急忙买了一本。
回来后,我敲开了郝奶奶的门。
郝奶奶拿着一个有许多裂痕的破瓦罐走出来,接过杂志,仔细看了看,自信地说:“这就对了,怎能没有呢!”说完顺手把那只破瓦罐扔到门外,哗地一声碎了。
我突然觉得,我就是那只破瓦罐。
(选自《第四届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作者梅贻涵)根据文章内容,概述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结合上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下面的句子话里有话,请根据语境,分别说出它们的潜台词。
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文中的故事令人叹息,发人深思。读了本文,你会对文中的“我”或“郝奶奶”们说些什么?(不超过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