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季风区四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变化图。四地均位于平原区,读图回答下列小题。四地降水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春季多雨——受冷锋影响 |
B.夏季多雨——受锋面雨带影响 |
C.秋季多雨——受气旋影响 |
D.冬季多雨——受暖锋影响 |
冬季各地气温有明显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距海远近 | B.地势高低 | C.季风环流 | D.太阳辐射 |
①地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 B.东北平原 | C.珠江三角洲 | D.长江三角洲 |
关于四地降水与气温说法正确的是( )
A.年降水越多,夏季气温越高 |
B.②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最大 |
C.④地年降水量最多,气温的年较差最小 |
D.①地年降水量最少,气温的年较差最大 |
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①为资金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④为资源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在全国引起广泛热议。 “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图为海水西调入疆构思图,据此回答33-35题。据图分析,“引渤入新”调水线路不经过下面哪个地形区
A.华北平原 | B.内蒙古高原 | C.河西走廊 | D.塔里木盆地 |
有关“引渤入新”调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调水沿线会加重盐碱化程度 |
B.可以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 |
C.可以加剧输水地区水循环 |
D.塔里木盆地将成为外流区 |
图中A、B、C三地自然带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分和热量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下列各图所示区域内。据此回答30-32题。图1所示农牧交错带年
平均降水量的范围是
A.150 mm~300 mm |
B.300 mm~450 mm |
C.450 mm~700 mm |
D.700 mm~850 mm |
图2所示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的障碍,不包括
A.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
B.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 |
C.森林资源丰富,为我国第二大林区 |
D.开荒种地,水土流失加剧 |
图3所示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年降水量减蒸发量)分布图,回答问题28-29题从图中可以判断( )
A.赤道穿过的东部数值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
B.气温越高,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
C.降水越少,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
D.热带草原气候地区的水平衡数值都为正值 |
近年来,图中某区域土地沙化出现了南扩速度加快的现象,“南扩”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沙漠南侧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比北侧落后 | B.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数量增加 |
C.位于东北信风带,沙丘容易向西南移动 | D.气温升高,暴雨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
甲图是某著名湖泊,乙图表示其水位季节变化。读图回答25-27题。影响该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过度放牧 | B.过度樵采 |
C.地形起伏 | D.气温变化 |
近年来,②线逐渐靠近①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 B.该区域夏季降水量减少 |
C.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 D.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 |
该区域不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 | B.次生盐碱化 | C.沙尘暴 | D.酸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