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
材料二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 “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宋明理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的《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分析“希腊的奇迹”时提出了两点解释:希腊人所处的地理位置易于吸收东方文化的成果;城邦的出现并持久地存在,是促成希腊人取得非凡成就的第二个要素。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更明确地指出:“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的基础。”……恩格斯的著名论断“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柏雷在其名著《思想自由史》中说:“希腊最幸运的,就是没有《圣经》。没有《圣经》这件事,就是他们自由的表现,也是他们能得到自由的重要条件。”
——张广智《民主政治、理性观念与中庸之道——试析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说》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诞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人文精神”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一是“文”。在“人”的方面,它把“人”视为终极关怀的目标,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尊重人之为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人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在“文”的方面,它承认人的理性,追求完善的道德和理想的人格,重视教化的作用,重视“自由艺术”的功能以提高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至于"科学精神",我认为,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是它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说,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一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二是文艺复兴时期证实的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的重要结论。可以说,逻辑原则和实验原则是近代科学思维的两个主要特征。一种思维是否具备科学性,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这两个特点。……在近代以前,“人义精神”与“科学精神”本为一而二、二而一不分彼此的同胞体。科学思维与 “人文精神”关系的历史可以为证。
——张绪山《西方人文精神传统与近代科学思维》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
材料三 “凡为一个人的理性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即使受到当权者或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一切都要放到理性的审判台前加以考察。 ”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苏格拉底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的内涵。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说:在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第八节《有志竟成》
材料二:孙中山把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制度,乃至古代的“井田”,王安石的“青苗”,皆视为民生主义。他指出:“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己,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之租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朘削之,则农民可以大苏。”
——耿云志《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材料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发动农民自己动手解决土地问题,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满足无地少地的农民的土地要求。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什么?(6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的不同之处。(8分)

【材料一 】 孙中山手书

图1孙中山像和题词图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他怎样的一种情怀?由此开创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
【材料一】 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材料二】 图一造纸术传播示意图图二工业革命成果及其扩展示意图

【材料三】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标志性科技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它与工业革命的关系。(3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科技及传播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任举一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2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世界科技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转移说明了什么?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4)综合上述,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