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印章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在古代社会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以下印章对加强专制中央集权起过重大作用的有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严复晚年曾说:“吾垂老亲见七年的民国,与欧洲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欧人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已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大字。”对他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严复对民国初年的辆局势是满意的 | B.表达了严复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向往 |
C.表达了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心情 | D.严复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
康德主张:“每一个人应该作为自身是一个绝对的目的来加以尊重,为某种外在意图利用他作为一种工具,便是侵犯他作为人所有的尊严的一种犯罪行为。”这就是说,人应该主
A.以自身为目的 | B.以社会发展为取向 |
C.符合传统与文化的要求 | D.强化自身的判断性 |
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老农曾对列宁说:“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据此判断老农反映的问题与苏俄(联)相关的经济措施是
A.废除实物分配制 | B.实行余粮收集制 | C.粮食税政策 |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丝织业 | B.制瓷业 | C.冶铸业 | D.造纸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