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A.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 |
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
战国中期,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也赏给部分货币或黄金;地方首长每年年初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上报国君,到了年终必须到国君那里接受考核。这说明( )
A.封建小农经济初步形成 | B.郡县制在部分诸侯国建立 |
C.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 | D.政府管理专业化水平下降 |
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
C.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
D.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 |
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了“家风是什么”的节目,颇受好评。传统观念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
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
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
李大钊说:“世界一切现象,无能逃于理法支配者。人事界的现象,亦不能无特种的理法,惟俟史家去发现它,确定它了。”材料表明李大钊认为史学研究重在( )
A.寻找社会规律 | B.构建伦理道德 | C.整理史实资料 | D.以史为鉴 |
1905年8月,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孙中山的此观点体现了( )
A.鲜明的中华民族意识 | B.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 |
C.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 D.执着的民主共和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