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袜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 A.否定神的存在 | 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
| C.宣扬唯物主义的思想 | D.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
1937年年底,《时代周刊》将1937年的年度人物选定为蒋介石,而不是连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或新登基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理由则是,“中国近代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构成一个警告,更是一个最后的信号,即白种人的负担将由一个更愿意承担的日本接过去。”《时代周刊》这一行动反映了
| A.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蒋介石主持抗大局的认可 |
| B.美日远东格局的改变将直接决定于国民政府的态度 |
| C.其对于中国已经开始的全中华民族抗战持悲观态度 |
| D.其对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积极进取”持赞赏态度 |
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表中的“乙”是指
| 国家(代称) |
1500—1599 |
1600—1700 |
1701—1800 |
| 甲 |
705 |
371 |
196 |
| 乙 |
65 |
1770 |
2950 |
| 丙 |
— |
811 |
1865 |
| 丁 |
— |
155 |
1300 |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
A.英国 B.法国C.荷兰 D.葡萄牙
下图是《中国电影图志》目录的一部分。该目录反映了建国初期
| A.多种电影体制并存 |
| B.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 |
| C.“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创作繁荣 |
| D.国家鼓励国营电影发展,限制和取消私营电影 |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材料表明()
| A.美国积极推行主宰世界的世界主义方针 |
| B.苏联力求巩固胜利果实,保障国家安全 |
| C.美苏积极谋求扩大本国实力和世界地位 |
| D.两极格局的形成是战后历史发展的必然 |
英国在1932年公布“进口条例”,规定输入英国的货物一律从价征10%进口税,并另征附加税。同年召开的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上,本着“己国生产者第一,帝国生产者第二,外国生产者最后”的原则,英国和自治领及自治领之间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这一做法的影响有( )
| A.解决了英联邦内部贸易矛盾 |
| B.加剧国际贸易关系紧张 |
| C.进一步规范了世界贸易秩序 |
| D.英国成功走出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