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2H2S(g)+3O2(g)2SO2(g)+2H2O(l) ΔH=-Q1 kJ·mol-1;2H2S(g)+O2(g)
2S(s)+2H2O(l) ΔH=-Q2 kJ·mol-1;2H2S(g)+O2(g)
2S(s)+2H2O(g) ΔH=-Q3 kJ·mol-1。
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Q1>Q2>Q3 | B.Q1>Q3>Q2 |
C.Q3>Q2>Q1 | D.Q2>Q1>Q3 |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5molO3与11.2LO2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
B.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5 mol H2和0.5 molN2,充分反应后可得到NH3分子数为NA |
C.常温常压下,7.0g乙烯与丁烯的混合物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NA |
D.标准状况下,22.4 L氯气与足量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 NA |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服用铬含量超标的药用胶囊会对人对健康造成危害 |
B.光化学烟雾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
C.“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
D.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
现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溶液,分别由K+、NH4+、Ag+、Ba2+、Fe3+、Cl-、OH-、CO32-、SO42-、NO3-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五种离子化合物所含阴、阳离子各不相同)。已知:①室温时,0.1 mol·L-1乙溶液的pH=10,②丙、丁、戊三种溶液的pH均小于7,③丙溶液分别与其他四种溶液反应均生成沉淀,④甲溶液与丁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既产生白色沉淀又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可以推断( )
A.甲为K2SO4溶液 | B.乙为K 2CO3溶液 | C.戊为Fe(NO3)3溶液 | D.丁为NH4Cl溶液 |
已知25℃时有关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化学式 |
CH3COOH |
HCN |
H2CO3 |
电离平衡常数(25℃) |
1.8×l0-5 |
4.9×l0-10 |
K1=4.3×l0-7 K2=5.6×l0-11 |
根据上述电离常数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25℃时,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各溶液pH关系为:pH(Na2CO3)>pH(NaCN)>pH(NaHCO3)>pH(CH3COONa)
B.a mol/L HCN溶液与b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Na+)=c(CN-),则a一定大于b
C.2 NaCN + H2O + CO2 =2 HCN + Na2CO 3
D.2CH3COOH + Na2CO3 → 2 CH3COONa + H2O + CO2 ↑
向甲乙两个容积均为1L的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A、2molB和1molA、1molB。相同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A(g)+B(g)xC(g);△H<0。测得两容器中c(A)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x可能等于2也可能等于3
B.向平衡后的乙容器中充入氦气可使c(A)增大
C.将乙容器单独升温可使乙容器内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与甲容器内的相同
D.向甲容器中再充入2molA、2molB,则平衡时甲容器中0.78mol·L-1<c(A)<1.56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