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2年11月23日下午,韩国和朝鲜在西部海域存在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发生交火,朝鲜向“北方界线”韩方一侧的延坪岛发射100多枚炮弹,韩方则向朝鲜回击80余枚炮弹。
材料二:
图一: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中越两国在北部湾问题上达成协议。
图二:中国呼吁重启“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努力化解朝鲜和韩国的冲突。
图三: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图四:美国与日本联合进行争夺钓鱼岛的军事演习,中国对美国的的行径表示强烈反对。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双方交火的敏感地区,20世纪50年代中美曾在此进行了一次殊死较量,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历史事件较量的结果对当时中国有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我国政府的四种做法,对维护世界和平分别有何借鉴意义?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中央权力的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诗中的秦王指的谁?作者赞美他的什么功绩?他为管理国家创立的制度是什么?
材料二凡是不属于孔子的儒家学说范围之内的学说,都要加以禁止,使它们不能发展。不正确的邪说灭绝之后,纲纪才能统一,法令制度才能明确,民众才知道应该遵守什么。
——董仲舒(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上述材料是董仲舒给汉武帝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在中国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吏部负责选用、考核管理,户部管理户口、赋税,礼部长官礼仪,兵部负责军政,刑部掌管刑法、诉讼,工部负责土木兴建。三省六部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3)材料三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描述?这种制度的有什么优点?
材料四(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4)元朝是我国国土最辽阔时期,为此元政府创立的新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什么?
阅读下图:
请回答:
⑴这幅宣传画应该产生于什么时期?
⑵这幅画反映了当时“左”的错误严重泛滥,根据图意分析说明当时“左”的错误主要标志是什么?
⑶当时“左”的错误严重泛滥,给全国人民造成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我们应从中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一时期,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钢厂、无缝钢管厂相继开工,中国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大江南北。
材料二:1956年元旦,北京市各行各业工商业者申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 …… 1月底,全国所有大城市和五十多个中等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都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一时期”是什么时期? 其基本任务是什么?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什么历史事件?
(4)材料二中的事件什么时间结束?其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一 9月下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梁思成、费孝通、吴晗等参加了新政协全体会议,大会采纳了张奚若关于新中国国名由“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议。
——材料摘自《清华校史连载之十一: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材料二下午3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30万群众欢声雷动。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在国歌的乐曲声中,毛泽东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接着,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公告宣读完毕……阅兵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在热烈的气氛中开始游行,群情沸腾。
——材料摘自《民国春秋:四十一章——开国大典》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共同纲领”的全称是什么?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⑵材料一记录的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材料二文字记录的事件发生在历史上的哪一天?“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内容有哪些?(4分,需列举出两例即可)
(4)材料二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材料二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描述,这种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什么时期?说明当时出现了何种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萌芽的最典型的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谈谈清朝此时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
(3)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4)你如何评价清朝的这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