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段答题。
苏珊的帽子
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可是,当她念一年级的时候,医生却发现她那小小的身体里面竟长了一个肿瘤,并且必须住院接受三个月的化疗。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以前那样活泼了。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掉光了。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拉下的功课,然而,每天顶着一颗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
老师非常理解小苏珊的痛苦。在苏珊返校上课前,她热情而庄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3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带着帽子,和他们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现在,苏珊深常常忘了自己还带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1)出院后的苏珊,她面临的痛苦是什么?
(2)用“ ”标出描写小苏珊在教室门口和走进教室后的不同神态的语句。
(3)你认为苏珊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照样子,从文中选几个这样的词语写下来。
美丽的金发
阅读文中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阳光,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衣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倒地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比较形近字并组词。
伶()睁()掩()
拎()挣()淹()
2.语段最后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什么含义?()
A.时光不知不觉地流失 | B.时间去得快来得快 |
C.无形的时间就像太阳一样 | D.太阳和时间都是易逝的 |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向我们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的来去匆匆。你能模仿作者试着写几句吗?
课文链接。
海子又是好几个星期没有回家。
那一次,海子回家时,天寒地冻。娘老远就看见海子赤着双脚, 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
娘愣住了,爹也愣住了。
海子看着爹娘,怯怯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
娘猛地搂住海子,紧紧搂住,默默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去,站在院里一动不动……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愣住:
怯怯地:
2.“娘猛地搂住海子,紧紧搂住,默默流泪。”这是描写。
“猛地”和“紧紧”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吗?。这两个词有什么作用?。
3.看见海子回家,爹和娘为什么都愣住了?
阅读漫游。
①清醒了,化学实验中那可怕的一声爆炸。他绝望地号叫着:“我不能没有眼睛,不能没有……”喊了一整天,嗓子哑了。他累极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②邻床病友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开始讲的什么他全然不知。现在听见了,那是一个老人的声音:“窗外,远远的青山。绿树环绕着小村,村边池塘中(飘浮游荡飘荡)着鸭子,牧童骑着老牛从夕阳中走来。近处,金黄的麦田,麦穗随着轻风微微摇曳;树枝上对对麻雀,瞪着圆圆的小眼睛……”听着听着,他仿佛看见了青山犹在,夕阳更红的景色。他静静地睡去了。
③第二天清晨,老人又开始讲述:“太阳正从东方升起,把天边烧红。一架银色飞机追赶着太阳,在灿烂的阳光中飞翔……”他听着,想象着,那该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再壮丽也看不到了,他又号叫起来:“你不要再(夸奖炫耀)你有眼睛。我恨……”老人停止了讲述,长叹一声,病房死一样寂静,死一样黑暗。
④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怕这寂静、黑暗,他需要老人的声音,于是,老人又娓娓讲述起来,“现在,一弯明月高悬,星星(点缀装修装饰)夜幕。薄云徐徐(飘动飘扬浮动),星、月含羞地看着大地,看着你和我,祝福你能看见它们……”听着,听着,他进入了梦乡。
⑤就这样,老人每天给他描绘窗外的景象。不知过了多少日,他终于拆去缠着的厚厚纱布,他隐约看见眼前的护士、医生,虽然很模糊,但确实看见了,他激动得哭了……突然间,他想起了邻床的那位老人。老人侧坐在床上,眺望着窗外。他冲过去,展开双臂拥抱老人,“是你,月亮、星星的祝福,我看见了,什么都能看见了。”然而,就在他拥抱老人,老人循声回过头来的一刹那,他看着老人那双眼睛,惊呆了,木然了。
⑥他突然觉得老人的“眼睛”是那样明亮。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请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木然:
滔滔不绝:
全然不知:
3.划去文中括号内你认为不适合的词语。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请你也运用这样的手法写一句。
5.仔细读选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他突然觉得老人的‘眼睛’是那样明亮。” 一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眼睛”加上双引号?
(2) 上面题中所引的那句话的含义是()
A.老人已经失明的眼睛在“他”心中永远是明亮的。
B.老人的心灵是那样的美好。 .
C.老人的眼睛虽已失明,但老人的粘神在“他”心中是伟大的。
D.“他”对老人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认识,,
(3) 老人讲述的景色很美,他为什么要给年轻人讲述这样的美景?
(4) 对本文中心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记叙老人对病友精神上的帮助,表现出老人崇高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美好心灵的赞誉。
B.通过“他”对老人的理解,表现出老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C.通过“他”对老人态度的转变,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D.通过“他”住院期间所遇事情的记叙,表现出了人们心灵的美好,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赞美。
6.读完这篇短文,我们应向老人学习些什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老师把帽子拿给我,我知道我们要出去了,要到温暖的阳光中去。我们去到井边,有人吊水,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 (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我的注意力全凝聚在她的手指上。 突然,我努力去回想一些模糊的事情,一种朦胧的印象……就在灵光一闪的当儿,我领悟了 w-a-t-e-r的手势指的正是那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就是这个字唤醒了我的心灵,并使我的心灵得到了自由,因为这个字是活生生的。
1.为句中加线词找一个可以替代的词。
我的注意力全凝聚在她的手指上,,
“凝聚”可换为。
2.用“清凉”一词修饰“水”好理解,而作者还用了“奇妙”一词修饰“水”,这是为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3.沙利文老师用什么方法教会了作者“水”这个字?
4.谈谈学会“水”这个字对作者来说有什么意义,并在课文中画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5.这段话可分为三层,请用“||”在文中标出来。
阅读漫游。
燕子翩翩入云端.
燕子善飞,妇孩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因为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呑吃猎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养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棱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因为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例如,美国的亚种仓燕,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在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断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妇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1.根据本文内容,用下定义的方法概括“燕子”的特征。
2.根据本文的介绍,概括燕子的生活特性。
(1)
(2)
(3)
(4)
3.燕子“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包括在飞行中、
、。
4.“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这是因为( )
A.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 |
B.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 |
C.它们要由北往南或由南向北的长距离、不间断地飞行。. |
D.在远距离的迁徙、不间断地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 |
5.本文有几处运用了描写,请找出其中一处描写的文字,并简要说明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6.全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中的由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