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 “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
易中天先生在其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评价
①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②关注人生,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
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
④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
下列各项对①②③④对应的学派判断正确的是
A.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
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 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