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 世纪50 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 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 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 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并且说:“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 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 19 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为唐代的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请填写完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

序号
崇拜的人数
被崇拜者
1
153
孔子
2
61
孟子
3
17
孙中山
4
11
颜渊
5
8
诸葛亮、范仲
6
7
岳飞
7
6
王守仁
8
4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等
9
3
程德全
10
2
苏轼、康有为、袁世凯等
11
1
伯夷、周公、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
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安重根等
12
23
无崇拜者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1913-7-1.
材料二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答案却大相径庭,结果如下: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第6题统计表
---------------------------------------------------------------
姓名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
孙中山 473 陈独秀 173 蔡元培 153 段祺瑞 45
胡适 45梁启超 29 吴佩孚 27 李大钊 25
章太炎 10 冯玉祥 7 袁世凯 5 康有为 3
黎元洪 1 孔子 1 庄周 1 诸葛亮 1
曾国藩 1 汉武帝 1
合计: 1056
--------------------------------------------------------------------
姓 名 票数 姓 名 票数 姓 名 票数 姓 名 票数
--------------------------------------------------------------------
列宁 227 威尔逊 51 罗素 24 泰戈尔 17
爱因斯坦 16 威廉二世 12 杜洛斯基 12 华盛顿 11
甘地 9 杜威9 俾斯麦 9 林肯 9
托尔斯泰 7 路易·乔治 6 马克思 6 马丁·路德 1
合计: 497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北京大学日刊》1924-3-5
回答以下问题:
①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各有何特点?
②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结果的差别如此之大?
③引用上述资料对研究历史会有怎样的作用?

除旧布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20世纪,面对社会的动荡或剧变,世界上许多国
家多进行了改革。如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回答以下问题:
①上述几个时期在俄、美、中三个国家各自进行了什么改革?
②中国的改革与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③中国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选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回答以下问题:
①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③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化是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结合在一起的,西方的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过程基本贯穿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要得,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益上面才显示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不得有其他差别。第十七条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
材料三 100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能够站立起来,实现她信条的真谛:“我们把这些看作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一切人生来是平等的。”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的讲话
(1)材料一的《独立宣言》对北美独立战争产生什么影响?
(2)从材料二出发推断《人权宣言》批判的对象。
(3)从材料三集中反映了二战后哪一社会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资产阶级民主建设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