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 会党是自清代开始存在的一种民间秘密社会团体。它之所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拉拢、联络的对象,其原因有三:一是会党的反清思想与革命派殊途同归。天地会产生于满汉民族矛盾中,由明朝遗老在康熙、雍正年间初创,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至乾隆时势力大盛。随着历史的发展,“复明”观念逐渐淡薄,“反清”成为辛亥革命前会党的主要思想。共同的斗争目标成为两者结合的基础。二是会党力量强大,团结互助,会员遍布大江南北各省。革命派在宣传民主革命理论时,忽视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巨大作用,其宣传仅局限于知识分子范围,导致“劝者谆谆,听者终归藐藐,其欢迎革命主义者,每埠不过数人或十余人而已”,革命力量极其弱小。而“内地之人,其闻革命排满之言而不以为怪者,只有会党中人耳”,且会党人数众多,成员多“骠悍之徒”,内部组织严密。三是会党的主要成员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常常酝酿自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败导致人心浮动,利用会党发动起义就成为孙中山等人的首要选择。但是,会党成份复杂,成员涉及各阶层,除贫苦农民外,还有小商贩、雇工、匠人、穷苦落第知识分子、衙役、士兵乃至殷实户、流氓、地痞等,团体散漫,纪律松弛,个别会员公然在茶楼酒肆谈论革命细节,泄漏起义秘密,加之饷械不足,训练缺乏,致使各次起义“发难易,成功难”。从1908年起,革命党人将发动群众起义的重点转向新军。新军士兵参加会党的人数极多,一般占总数七成左右,如武昌起义时,湖北新军中不少士兵甚至部分下级军官就属会党中华山成员。所以联络新军仍然是以会党为媒介进行的。由于有与会党先前合作的基础,所以革命派在新军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新军的革命积极性、自觉性大大提高。因此,当起义总指挥部被破坏、领导核心成员被杀害、革命形势万分危急时,新军各标营的革命党人和会党同仇敌忾,纷纷自动秘密串联,共同集议,相约起义。可以说,正是新军和会党英勇顽强的斗争挽救了革命,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结合材料,写一篇关于会党和辛亥革命关系的小论文。(要求:字数180字左右,论点明确,论证合理。)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