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最早为这种体制的存在构建了理论基础的是( )
| A.智者学派 | B.苏格拉底 | 
| C.亚里士多德 | D.卢梭 | 
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 )
| 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 
| 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 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 
| 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 
据学者研究,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33%,居世界第一。不过,这个光鲜的数字背后隐藏的危机很快就爆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及其后一系列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 A.封建制度 | B.重农抑商 | 
| C.闭关锁国 | D.腐败无能 |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80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至九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邸店旧楼请不毁。”这表明当时 ( )
| A.城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 | 
| B.城市空间出现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 
| 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 | 
| 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利 |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 
|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 A.我国很早进入农耕社会 | B.中国古代科技勃兴很早 | 
| C.上古时代文字已经成熟 | D.早期政权重视天文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