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文学则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三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四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及原因。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3)据材料三,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全球化的起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碰撞冲突、相互影响渗透乃至交融互动的历史大幕由此在人类共同发展的大舞台上拉开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历程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①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扬开始出现。
② 。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网撒向仝球,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开始朝着经济全珠化的方向发展。
⑤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材料二:美国华盛顿大学国际事务和政治科学罗西瑙教授认为从工业主义向后工业主义秩序的转变正在改变全球人类的状况。因此他证明人类已经脱离国际政治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民族国家占据着世界舞台——而后国家政治学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时代民族国家必须于国际组织,跨国合作和跨国运动共享世界舞台。国家因此不再是世界事务的主要单元。
材料三:
(1)请按材料一所提供的例式,补充完整经济全球化的第二阶段。20世纪上半期,在被动卷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甘地与孙中山所作出的回应有什么不同?
(2)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哪些史实可以用于证明于这一论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纪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二: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有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若干问题说明》
材料三: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摘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到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自由民主的中国”做了哪些重大的努力?
(附加题 10分)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也引起了社会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市场是通过哪些方式建立起来的?
(2)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半个世纪以来,欧洲人为实现“统一的欧洲”,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2004年5月1日,欧洲联盟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富雄心的一次扩张。波兰、匈牙利、捷克等10国的加入使欧盟增加至25个,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整体实力有所增强。欧盟轮值主席爱尔兰总理伯蒂·埃亨评价说,这l0国加入欧盟是自15年前柏林墙推倒之后欧洲统一进程迎来的又一高峰。
材料二在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美国与德国、法国之间的分歧严重。恼怒之际,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脱口向德法甩出了一句“这是陈旧的欧洲”!在他看来,北约的重心正东移到“新欧洲”,这里的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北约新成员国,还有即将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小国似乎更赞同美国计划的对伊行动,与“老欧洲”大国相比,这些欧洲小国对美国更为忠诚,配合美国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攻势。……这次动员这些小国向德国和法国叫板,是美国首次公开发挥“新欧洲”小国的作用,对欧洲的一体化和团结是严峻的挑战。
——根据新华网有关资料整理
请回答:
(1)欧洲共同体从l967年成立之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2004年的25个成员国。请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迅速走向一体化的原因和影响。
(2)二战后至今,欧洲统一的过程有何显著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哪些发展特点?
(3)有人说,欧洲中部时间5月1日零点那声钟声,是欧盟新纪元的开始;但也有人说,那是一片未知的水域的起点。据材料二说明一体化发展趋势面临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的任务》
材料二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列宁说:“改造小农……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事情。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
—一《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经济政策”的含义,说明1920年底苏俄实行该政策的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及其直接目的。
(3)材料三说明列宁认为改造小农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列宁对小农问题的认识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