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此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
(2)依据材料二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并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安门原名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名“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
材料二天安门就像一位沧桑的历史老人,它目睹了近代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1912年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最后一次“金凤颁诏”,宣统退位。1919年的天安门广场人群汹涌,“还我青岛”的呼声惊醒国民。1949年的天安门欢呼一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传遍神州。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历史上的天安门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些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的哪三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各自具有怎样的里程碑意义?
(3)进一步探究:结合下列图表内容和所学知识,完成关于近代历史上“南京大事记(部分)”的文字说明:
①“国耻开端” |
②“天国春秋” |
③“民主丰碑” |
④“人民解放” |
1842年8月29日 |
1853-1864年 |
1912年1月1日 |
1949年4月23日 |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险,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胜。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
——摘编自古罗马法
材料二:汉初,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概括材料一中的古罗马法思想。综合材料一、二,汉朝的法治思想与古罗马有何不同
材料三: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 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两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基本精神?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上的中日、中美、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占有可能影响世界局势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种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1)材料一中所涉及的是哪次战争后签订的哪部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此后三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材料三: 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
材料四: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订购了不少于36亿美元的军事及后勤物资。此外,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大力扶持日本经济。据统计,仅1954~1958年年间,美国政府对日本的援助就达4.66亿美元。
----《世界近代现代史》(人教版下册)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材料四和材料三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试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
注:此题为多选题,各选项之和比例大于100%
——引自《2011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研究报告》
(4)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多少年?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主要因素。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巨大的变动。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的漫画描绘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格局
(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对战后美国哪一冷战政策的描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政策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2)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图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解读。
材料三 2014年,美国为首的西方频频出招,俄罗斯则步步见招拆招。普京说,西方想用“锁链锁住俄罗斯熊”,拔光它的爪子和牙齿,这种遏制战略仍是“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老一套。在俄美交锋的刀光剑影中,西方媒体纷纷抬高声调,呼喊“新冷战”时代到来了。全俄社会舆论研究基金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一俄罗斯人相信,“冷战”已在进行中。
——摘编自环球网:《2014国际局势聚焦: “新冷战”真的来了吗?》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西文媒体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理由。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是希腊城邦的“转世灵童”……显然,在美国人看来,国家精神远比国家形式重要。或者说,最重要的是国家精神,其次是宪法,然后才轮到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这就是“美国精神”,同时也是“希腊精神”。独立、自由、平等,科学、民主、法治,一以贯之,薪尽火传。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材料二 这个宪法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思想。它根据五权分立的理论创立,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一个议会制的政体:议会有权制定法律,决定预决算、税收等重大事项;有权选举总统、副总统,并对总统任命高级官员行使批准权等。总统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蔡定剑《中国宪政百年回眸与脚下的路》
材料三 “五四宪法”——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纪元。一甲子时光荏苒,这部堪称典范的“五四宪法”,依然闪烁着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璀璨光芒。六十年光阴似箭,虽然道路经历曲折,但这部宪法照亮了未来民主立法之路。
——《“五四宪法”折射民主立法印记变迁》(2014年新华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是希腊城邦的‘转世灵童’”这句话的理解。
(2)材料二中的“这个宪法”指哪部宪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该宪法体现的基本民主原则。(3)对比材料一、二说明两部宪法的关系。
(4)材料三中的“五四宪法”制定于哪一历史时期?据材料三指出该宪法体现的立法精神。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宪政之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