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是希腊城邦的“转世灵童”……显然,在美国人看来,国家精神远比国家形式重要。或者说,最重要的是国家精神,其次是宪法,然后才轮到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这就是“美国精神”,同时也是“希腊精神”。独立、自由、平等,科学、民主、法治,一以贯之,薪尽火传。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材料二 这个宪法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思想。它根据五权分立的理论创立,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一个议会制的政体:议会有权制定法律,决定预决算、税收等重大事项;有权选举总统、副总统,并对总统任命高级官员行使批准权等。总统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蔡定剑《中国宪政百年回眸与脚下的路》
材料三 “五四宪法”——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纪元。一甲子时光荏苒,这部堪称典范的“五四宪法”,依然闪烁着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璀璨光芒。六十年光阴似箭,虽然道路经历曲折,但这部宪法照亮了未来民主立法之路。
——《“五四宪法”折射民主立法印记变迁》(2014年新华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是希腊城邦的‘转世灵童’”这句话的理解。
(2)材料二中的“这个宪法”指哪部宪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该宪法体现的基本民主原则。 (3)对比材料一、二说明两部宪法的关系。
(4)材料三中的“五四宪法”制定于哪一历史时期?据材料三指出该宪法体现的立法精神。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宪政之路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某史官《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汉代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材料二中唐太宗对于丞相作用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根据材料三画线部分可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则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共16分)
材料一: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
——《通典·职官》
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实行的监察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在东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机构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机构,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治文明历程》
问题(2) 据材料二说明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
问题(3) 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此时的政治体制却为什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共20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上,无论是汉族封建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封建政权都有针对多民族国家的政策。因各民族发展水平不一,风俗习惯各异,而采取“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
问题(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叙述汉武帝、唐太宗、辽政权采取“因俗而治”管理各民族的措施。
材料二:唐朝对民族上层的册封,实际上有册有封。具有不同的内涵。册,大多指册命,周边的汗国的国王或可汗;封,主要是封赐或主授少数民族酋跃以官爵。如果同时既赐官爵又承认或命之为,可合称为册封。
问题(2) 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征,并指出能够实施这些民族政策的主要原因。
问题(3)中国古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主要政策是什么?
问题(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与上述古代民族政策的本质不同?
(共16分)
材料一:令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问题(1) 材料一中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如何评价这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问题(2) 材料二中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中后期的这种社会变化在思想上的突出反映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的苦心经营终于迎来了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全盛时期——康乾盛世,但被称为“夕阳西下时的最后一抹辉煌”。因为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很快由盛转衰,瞬间倒塌,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3)材料三中康乾盛世由一度繁盛到突然倒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材料二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了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系列故事,目前共完成五部144集。该剧的系列故事,情节曲折迷离、惊心动魄,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明快,风格诙谐得当,还有大量的红艺人加盟,因此一播出使得到很多观众的喜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捷音”指哪一事件?康熙帝统治时期,阻碍国家统一的不利因素还有哪
些?举例说明。
(2)材料二能否作为史料来研究康熙帝?请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谈谈你对这种历史题材作
品的认识?
(3)从纵横联系的角度简要评价康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