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如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
| A.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B.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 D.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
|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
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
| C.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 D.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 A.联合国 | B.欧洲共同体 |
| C.华沙条约组织 |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
| A.两大阵营的对峙缓和 |
| B.中国挫败了“两个中国”阴谋 |
|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 |
| D.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