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二柄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①、田常②不难矣。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减)
【注】①子之:春秋战国时燕国的相国,他怂恿燕王效法尧舜将王位让给他,后来燕国差不多名存实亡了。②田常:春秋时期齐国大臣。齐简公四年田常杀死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从此,齐国的政权完全由田氏控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徒:白白地 | B.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听:准许 |
C.则是群臣之情不效效:显露 | D.饰行以要君欲要:约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某所/某所,而母立于兹 |
C.故劫杀拥蔽之主/凌万顷之茫然 |
D.非不说于大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
B.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
C.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
D.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韩非提出了君主治国要“自用其刑德”的主张,用刑罚与奖赏来控制臣下。 |
B.第二段中要求臣子只做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言与行要相符,否则要加以惩罚。 |
C.第三段用子之、田常的例子告诫君主,如果“人主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那么就会难辨忠贤,难免有奸臣出现。不要轻易把大权让给臣子,以免国破家亡。 |
D.竖刁、易牙、子之能表面上投齐桓公所好,暗地里欺君篡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君主齐桓公的爱好和欲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
译文:
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
译文: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译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关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与“不及以闻”中的“闻”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闻信亡 |
B.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 |
C.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选出与“上不我用”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 B.上未之奇也 |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D.十年不收于国 |
萧何追韩信的原因是()
A.韩信,国士无双。 | B.信为治粟都尉。 |
C.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 D.信数与何语,何奇之。 |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坐法当斩坐:犯罪 |
B.信与萧何语,何奇之奇:认为奇特 |
C.王必欲长王关中,无所事信事:事情 |
D.顾王策安所决耳顾:只是 |
翻译下列句子。
(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2)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
(3)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①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②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③,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 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②籓溷(fān hùn):篱笆边,厕所旁。③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庭籓溷皆著笔纸著:放置,安放 | B.思造而示之造:拜访,探访 |
C.世咸贵远而贱近显贵,地位高 | D.专意典籍意:放在心上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
B.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至若此赋,拟议数家若属皆且为所虏 |
D.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下列四组句子中,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
①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②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③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④谧称善,为其赋序
⑤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⑥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①③⑤ | B.③④⑤ | C.②④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经他后天不断勤奋学习,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
B.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
C.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
D.文章叙写了陆机初入洛阳,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
(2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将下列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分)
(4)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
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让:责怪。 |
B.开榆中地数千里![]() |
C.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从:同“纵”,合纵。 |
D.无愚智皆知之。 无:不论。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①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B.①因以法诛之。 ![]() |
C.①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D.①分王其地,南面称孤。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与“而竟赐死”句式相同的一项()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B.铸以为金人十二。 |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和驻扎在漳河南的项羽的军队,相持未战。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B.长史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赵高竟不接见,心有不信任之意。他非常害怕,赶快奔回棘原军中,都没敢顺原路走,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C.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劝他赶快反叛。
D.陈馀也给章邯写了封信,用白起和蒙恬有功却被杀的事劝告他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译文:
②。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
译文: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李桢《六国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吝惜 |
C.族秦者,秦也族:灭族 |
D.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 |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C.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D.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
翻译李桢《六国论》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文: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译文:请用斜线(/)给文中未加标点的句子断句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联系课文,指出杜牧、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杜牧
苏洵
李桢
文言文阅读
祭鳄鱼文
韩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①,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②,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③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④,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注释】
①擉 (chuò):刺。②揜:同“掩”。③睅(hàn)然:瞪起眼睛,很凶狠的样子。
④ 伈(xǐn)伈:恐惧貌。睍(xiàn)睍:眯起眼睛看,喻胆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与鳄鱼食食:喂养 |
B.及后王德薄薄:浅薄 |
C.以种其子孙种:繁衍 |
D.是终不肯徙也徙:迁移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愈驱逐鳄鱼决心的一组是()
①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②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③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④鳄鱼睅然不安溪潭
⑤鳄鱼朝发而夕至也⑥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此段文字先以先王不容害人之物告之天下,再言后王声教薄微,毋怪潮州一带为鳄鱼所窃据。 |
B.韩愈在文中多次强调自己“刺史”的身份,斥责鳄鱼危害一方的罪行,表明自己的责任感和坚强决心。 |
C.韩愈被贬潮州,目睹了鳄鱼肆虐、食民咬畜、民困财乏的现状,于是写下此文,痛 斥地方官吏在驱逐鳄鱼方面的无作为,只顾自己享乐。 |
D.韩愈先言“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再以告诫的口吻催促其“南徙于海”,至文末方言及“若冥顽不灵”,则“皆可杀”,逐层推进,行文可谓精巧有致。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⑴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⑵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
⑶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