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每空不超过5个字)
请简要分析两种为政观的提出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发为文章畜:积聚
B.知之深信之者笃:厚道
C.余而抄之假:借
D.宗点学钧衡谨识:记

下列句子中画线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天下山水奇迹余乃共取编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
C.以雄天下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峑生平每子长自命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仲氏文集序
欧阳修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
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君之既殁,富春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困穷:贫穷
B.其为文抑扬感激感激:感动
C.而独韬藏抑郁抑郁:忧郁
D.亦自负其所有者自负:自恃

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

A.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
B.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
C.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
D.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
(2)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
从文中看,仲氏“伸于后世”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文,完成 1~4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 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 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 ,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 ,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择自《揭傒斯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药一入口不效,即 屏去。 屏:摒弃

B.

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容 容:容纳

C.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

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

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

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

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日,是医于误,而且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 1~5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 有边事,当涂兵之 ,上下震揺。侯 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 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 耳! 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 办。贤 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儿置之屋壁 坎:挖洞

B.

当涂兵之 冲:突袭,冲击

C.

下车 下车:读到任

D.

力不 耳 瞻:足,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臣子之恭 将有以为

B.

及冬, 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 告诉不许

C.

颐指 办 吾尝跂 望焉

D.

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

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

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

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 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 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 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 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 不集。"夫言其以木为 鸢 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 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 如木 鸢 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 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闻而 之 悼,哀悼

B.

于是乃 兵 偃,停止

C.

有机关 审,确实

D.

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臣见大王 必伤义而不得宋 师道 不传也久矣

B.

三日 不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 和之

C.

言巧工 母作木车马 谁 大王为此计者

D.

凉州造浮图 覆杯水 坳堂之上

3.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曷,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

《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

《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

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