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朋   友
〔美国〕斯考特•奥洛斯基
“今天晚上出来有点儿冷。”亚当•塞巴斯坦对自己咕哝着。
亚当,47岁,他像往日一样独自坐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他的衣服是沾着污点的白衬衫,外面罩着一件旧的军用胶布雨衣,裤子是用一种质量差的料子制成的,裤线多得就像他额头的皱纹。他颓然坐在凳子上,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堆破布。
“又忘了我的围巾了,”他说,“我可能要着凉死掉。”
风飕飕地在树林中吹过,当亚当听见年轻人的脚步声朝他走来的时候,风声停住了。
“先生,晚上好。”
亚当抬头看见一位年轻人,大约30岁,向他微笑着。
“如果我坐下来,行吗?”
“我当然在乎,可我不能阻止你坐在你想坐的地方。”
“你的话听起来很刺耳。”这个人挨着亚当坐下来的时候说。
“为什么我不应该呢?我在这儿一个人坐着挺好的,享受着夜晚的凉爽空气,你突然跳出来坐在我身边,打乱了这种平静。”
他俩无言地坐了一会儿,接着,又起风了。亚当把衣领拉起来围着他的脖子。
“我的名字叫雷。”年轻人说着伸出来他的手。尽管非常恼怒,亚当也伸出了他的手,希望雷能够尽快离开。 
“我的名字叫亚当。”他说,仅仅是出于客气的需要。
“啊,您好,亚当!”
亚当缩回了他的手。
“能多好就多好。”话从亚当嘴里说出来,没带什么感情。他又把大衣领子拉起来围住脖子。
“你不冷吧,是吗?”雷用着对亚当来说似乎是真正关心的语调问道。
“哦,我以前挺冷的。你知道什么呀?过去的25年中,我每天晚上坐在这凳子上,在所有这段时间以外,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停下来和我说话,甚至没有人注意我,更谈不上跟我说点儿什么了。然后,不知打哪儿来的,你坐在这儿。”雷有点儿窘,把自己的围巾给了亚当,亚当一番推辞后,接受了。随后,他们聊天了。聊啊,聊啊,聊了两个小时,从公园的情况一直谈到了国家的情况。大部分的话是亚当说的,他谈了他的生活,着重谈了他的童年。
“好了,我讲得太多了。雷,你为什么不跟我讲点儿你自己的事儿呢?”雷有些不自在,很快地看了一下表,突然说:“我告诉你什么,亚当,时间晚了,我得回家了。”然后,他微笑地说:“你明天可是还在这儿?同样的时间,咱们再多谈谈,好吗?”
“好,行!”亚当很精神地说。雷站了起来,而且扶着亚当站了起来。说了再见以后,雷匆匆地走了。亚当微笑着,他拖着脚步走的时候还吹了口哨,并不觉得冷了。
“雷忘了他的围巾,他猜我明天会给他的。”亚当想。这时,两个穿着制服的人走近他。
“你看见一个男人独自走过这儿吗?30岁的样子,棕色头发,身高大约5英尺11英寸。”其中一个问道。
“没错,一个最好的小伙子。他打这条路走的。”
“谢谢。”
“他干了什么不好的事儿了吗?”
“大约4小时以前,他从精神病院逃到了这条路上。他因为无缘无故要打人才被送到我们那儿。你下次碰到他要当心。”
亚当并没听清最后一句话。他的肩膀耷拉下来,两眼模糊了,视线落在地上。当他步履艰难地走过大街走到他的住屋时,他唇边的微笑消失了。他慢慢地躺在床上,紧闭双眼,全身紧张,他发出了刺耳的叹息,这叹息传达了一个不安的、烦乱的灵魂之音,并且带着一种终结的感觉,但空气并没有随着吸进去。
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
小说开篇借主人公之口交代天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亚当说雷的到来“打乱了这种平静”,结尾写“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如何理解两处中“平静”的含义?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的结尾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小说以“朋友”为题,试探究其深刻意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____________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____________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
材料二: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材料一中第二段横线处应填写的关联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开头说的这种幸福、祥和的场景为什么被作者称为“最令人毛骨悚然”,并且接下来作者又说“这真像是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材料一中提到“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来?
材料二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的五彩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间那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似的,徐徐向外展开,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成熟的花蕾。
⑤这新旧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力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
⑧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在第⑦段,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
(1)其“科学”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友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结尾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这个有益的“启迪”是什么?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中的“生机勃勃”是对整个太阳花而言的,是对太阳花世界、太阳花事业的赞颂,并不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
B.文中加点的两个“闪”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且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第①段的“闪”生动描写了太阳花的美好形象,第⑥段中的“闪”贴切地表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
C.文中对单独太阳花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短促的伤感情绪,但借此却说明个体生命只有溶于集体,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
D.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运用拟人、排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阳光下的太阳花。

E.本文通过对太阳花从开到谢乃至孕育后代的全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太阳花热爱自己短暂的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小题。
等啊等啊……许久许久……儿子还没有回来。
我的心像被钓住后急待挣脱的鱼,左蹿右跳,激起巨大的涟漪。
为什么我不再多叮咛他两句!世上的人什么样的都有,你能原谅别人,别人却并不能原谅你。假如真的出现了某种不快,儿子他多少会有个精神准备。不然,当责备像暴风雨一样袭来的时候,他会惊愕地瞪大那双纯洁的眼睛,由着眼泪像自来水一样将它贮满……
不……还是不要预先讲的好!也许一切都很正常,也许什么意外都不曾发生。好客的同学挽留儿子多坐一会儿,女孩的妈妈还给儿子剥开一个橘子,儿子很有礼貌地推让着……我的儿子是个讨人喜欢的男孩,人家一定会谅解他的,就像我们曾经谅解了小胖一样……
对!一定是这么回事,只能是这么回事!我庆幸自己没有用预想中的乌云,遮蔽孩子内心那片晴朗的天空。
尽管我不断说服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还是越发忐忑不安。
终于,儿子回来了。他走路的步伐是那样轻,直到眼前我才从沉思中蓦然惊醒。
我看了他一眼。只这一眼,就足够了。过去的这段时间,使儿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表面看起来,只是他哭过了,流了许多泪,为了怕我发现,又站在冷地里等着风将泪水吹干。孩子的掩盖暴露了更多的东西。
我没有勇气问儿子详细的过程。重复那经过,无论对儿子还是对我,都是一种残忍。
“妈妈,人家要我们……赔……”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儿子脸上滚落下来,我用手去接,因为刚从外面回来,那泪水很凉。
我想用母亲温馨的心捻成毛线,为儿子织一间温暖的小屋,可惜我不是整个世界。
也许我应该事先告诉儿子……但如果说了那恐怖的前景,而一切又没有发生,我岂不是玷污了一颗纯真的心!只要还有一丝可能,我也愿维持这种真诚直到最后。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另一个问题了——成为碎片的大力金刚,还有儿子那颗有折痕的心。
“既然损坏了东西,人家要求赔偿,当然是应该的。”我拭干儿子的泪水。
“那我去找小胖,叫他先赔我的威震天,人家说了一个‘对不起’就值这么多钱啊?以后上商店买东西,甭带钱包,先说‘对不起’就行了!”儿子从地上弹射而起。
“你不能去!”我拉住他。儿子在我手下不驯地挣扎着,十岁的男孩已经有了小牛犊一样的蛮劲。
“为什么?妈妈!”儿子半仰着脸,像问天一样问我。
我不能回答。这世界上有许多像花布一样美丽的道理,却做不成衣服。
我却必须回答。一只母猫还要教会小猫如何捕鼠。我就是再为难,也得给儿子一个大致囫囵的道理。
“‘对不起’是一种礼貌,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计算的。”
儿子顺从地点点头。这话大概同学校的师长们所讲差不多,他还勉强听得进去
“小胖弄坏了威震天,你原谅了他,他很轻松,这是一件好事。”我做出循循善诱的样子,准备把儿子领进我的埋伏圈。
“可是人家不原谅我……妈妈!”儿子抗争着。他受到的羞辱比我苍白的说教要有力得多。
“是的,儿子。每一件事,都可以有好几种处理的方法。喏,就像这些变形金刚,可以变机器人,也可以变飞机和汽车……懂了吗?”
“懂……了。”儿子迟疑地点了点头,但我知道他不服,又不愿惹我伤心。
我把一直拉着儿子的手松开了。我很累,这世界上谁也代替不了谁。
儿子不再挣扎,孤零零地站在一边。
当儿子走后,母亲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等待?
我明知道儿子很有可能“碰壁”,为什么不去给儿子提个醒呢?
从节选的材料中,通过儿子的行为能看到儿子身上的什么品质?
给儿子讲完道理后,“我”为什么会觉得很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湖畔
李萦枝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像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象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濛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⑥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⑦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滴答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⑧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⑨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唯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⑩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作者在②段写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请回答这里的“经历”与“等待”分别指什么。
作者在⑧段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请结合⑦段内容,简述你对这种“内在关联”的理解。
第⑨段中作者用四个比喻句来形象地展示“生命的极致”,请分别说出它们的含意。
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而引起联想和想象,由实入虚、化理为像,从铁椅前的过客写到汗青史册上的过客,并引发了对生命极致的孜孜追求。
B.作者笔下的铁椅是“泊在时间的岸边”、有着博大和无垠的胸怀的守望者,作者通过这位“守望者”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吟诵了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
C.“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从眼前的思索中解脱出来。它既照应了开头铁椅的等候,又与“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互为补充。
D.“透过积雪……幸福的印记。”作者在这里用“斑驳的锈迹”形容铁椅的历尽沧桑和过去发生在它身边的种种人事,以及由此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受。

E.“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是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因而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去怀想沉湎着过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铸剑(节选)
鲁迅
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他轻轻地叱了几声,最初还有些效验,后来是简直不理他了,格支格支地径自咬。他又不敢大声赶,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
许多时光之后,平静了;他也想睡去。忽然,扑通一声,惊得他又睁开眼。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
“好!该死!”他想着,心里非常高兴,一面就轻轻地坐起来。
他跨下床,借着月光走向门背后,摸到钻火家伙,点上松明,向水瓮里一照。果然,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但是,存水已经不多,爬不出来,只沿着水瓮内壁,抓着,团团地转圈子。
“活该!”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觉得畅快。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过了一会,才放手,那老鼠也随着浮了上来,还是抓着瓮壁转圈子。只是抓劲已经没有先前似的有力,眼睛也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
他近来很有点不大喜欢红鼻子的人。但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就又用那芦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着,歇了一回力,便沿着芦干爬了上来。待到他看见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将芦柴一抖,扑通一声,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着就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换了六回松明之后,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老鼠先是丝毫不动,后来才有一点呼吸;又许多时,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这使眉间尺大吃一惊,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只听得吱的一声,他蹲下去仔细看时,只见口角上微有鲜血,大概是死掉了。
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尺儿,你在做什么?”他的母亲已经醒来了,在床上问。
“老鼠……。”他慌忙站起来,回转身去,却只答了两个字。
……
“听哪!”她严肃地说,“你的父亲原是一个铸剑的名工,天下第一。他的工具,我早已都卖掉了来救了穷了,你已经看不见一点遗迹;但他是一个世上无二的铸剑的名工。二十年前,王妃生下了一块铁,听说是抱了一回铁柱之后受孕的,是一块纯青透明的铁。大王知道是异宝,便决计用来铸一把剑,想用它保国,用它杀敌,用它防身。不幸你的父亲那时偏偏入了选,便将铁捧回家里来,日日夜夜地锻炼,费了整三年的精神,炼成两把剑。
“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大欢喜的光采,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拂拭着。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
“‘你只要看这几天的景象,就明白无论是谁,都知道剑已炼就的了。’他悄悄地对我说。‘一到明天,我必须去献给大王。但献剑的一天,也就是我命尽的日子。怕我们从此要长别了。’
“‘你……。’我很骇异,猜不透他的意思,不知怎么说的好。我只是这样地说:‘你这回有了这么大的功劳……。’
“‘唉!你怎么知道呢!’他说。‘大王是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这回我给他炼成了世间无二的剑,他一定要杀掉我,免得我再去给别人炼剑,来和他匹敌,或者超过他。’
“我掉泪了。
“‘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他的眼里忽然发出电火似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这是雄剑。’他说。‘你收着。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去。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间了。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地抚养。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
“那天父亲回来了没有呢?”眉间尺赶紧问。
“没有回来!”她冷静地说。“我四处打听,也杳无消息。后来听得人说,第一个用血来饲你父亲自己炼成的剑的人,就是他自己——你的父亲。还怕他鬼魂作怪,将他的身首分埋在前门和后苑了!”
……
但他醒着。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他听到他母亲的失望的轻轻的长叹。他听到最初的鸡鸣;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
小说以记述眉间尺杀老鼠之事开头,有什么用意?
文章为什么要插入母亲详细回忆父亲的故事?
最后一段提到眉间尺尽管知道了父亲的血海深仇,却仍然翻来覆去睡不着,这个细节描写起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