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新唐书·卷一五八·列传第八十三·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显:显扬 |
B.希烈数败王师,张甚张:张狂 |
C.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何:怎样 |
D.欲亟去,不许亟:赶紧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
B.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
C.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
D.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建封慷慨豪迈,洞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盔贼时,张建封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 |
B.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 |
C.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拘,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官市,皇帝欣然应允。 |
D.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错误的一项:()
A.其曲中规 (合乎) | B.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
C.其闻道也亦固先乎吾 (本来)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句末语气词) |
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
C.全都相同 | D.①③④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不拘于时,学于余 | D.圣人无常师 |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闲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王二年春,与魏王豹及诸侯东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项王闻之,乃使曹咎守成皋,自东收彭越所下城邑,皆复为楚。越将其兵北走谷城。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五年)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徵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删改)下列划线词的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渔钜野泽中渔:捕鱼 |
B.与期旦日日出会期:约定 |
C.高帝怒,使人让梁王让:责备 |
D.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掩:掩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陈胜、项梁之起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 |
B.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绝其后粮于梁地 |
C.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项王闻之,乃使曹咎守成皋 |
D.乃拜彭越为魏相国长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彭越有见识和才能的一组是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②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
③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④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
⑤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⑥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
A.①③④ | B.③⑤⑥ | C.①②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越出身江洋大盗,却极富军事才能。这从“少年”劝他起事时他的反应及“诛最后者一人”杀一儆百的做法可以看出。 |
B.汉王二年春天,彭越被任命为魏国国相,让他独揽兵权,平定梁地,以往来出没攻击楚军的方式,在梁地断绝楚军的后援粮草。汉五年秋,彭越还缴获谷物十多万斛。 |
C.彭越攻城略地,屡立战功,一生轰轰烈烈,仅仅因汉王征兵未亲自前往就获罪。又由于吕后进言“诛之”,并设下圈套陷害;廷尉王恬开火上浇油,进“族之”言,而遭到夷其宗族的命运。 |
D.司马迁认为,彭越出身贫贱却能席地千里,南面称王,他若未被诛,只要一有机会,就有可能大展抱负,让风云变色。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划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
怀 畔 逆 之 意 及 败 不 死 而 虏 囚 身 被 刑 戮 何 哉 中 材 已 上 且 羞 其 行 况 王 者 乎 彼 无 异 故 智 略 绝 人 独 患 无 身 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
②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于君。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负:仗恃 |
B.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总己:各管自己的职事 |
C.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克:取胜 |
D.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顾:考虑 |
华歆认为应该“以征伐为后事”,其理由是:()
①兵乱以来,过逾二纪②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③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④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⑤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⑥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④ | D.①⑤⑥ |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华歆在明帝即位后,称病乞退,是因为他效法周公、伊尹,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
B.华歆认为,应该把治国放在首位,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国人欢迎,东吴、西蜀的民众也会拖儿带女地前来投奔。 |
C.华歆认为,三国鼎立局面业已形成,“二贼”有险要的地势可以依托,贸然进攻必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所以不能再用兵。 |
D.魏明帝并没有接受华歆的进谏,表示要效法“二祖”,尽快完成统一大业。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
(2)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有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生平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文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兴于怨刺怨刺:怨愤讥刺 |
B.不求苟说于世说:通“悦”,取悦 |
C.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掇:选择 |
D.辄序而藏之序:次序 |
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困于州县不得奋见于事业 |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圣俞以疾卒于京师 |
C.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
D.其家宛陵得其遗稿千余篇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 B.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
C.不得奋见于事业 | D.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
对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A.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那么就不是诗让人贫穷,原来是诗人贫穷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
B.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译文: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 |
C.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译文:可是当时没有贤愚之分,一谈到做诗,一定向圣俞会求教。 |
D.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
译文: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没有果断的推荐他。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少以好学称州里,进士及第。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乘独西望,怅然曰:“亲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翌日,奏乞侍养。居数日,授华阳军判官,遂得请以归。久之,有荐其文行者,召试,为馆阁校勘。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天禧初,用寇准荐,为馆阁校勘,改天平军节度推官。预校正《南史》《北史》《隋书》,改秘书省著作佐郎,迁本省丞、集贤校理。恳求便亲,得知普州,蜀人得守乡郡自乘始。普人鲜知学,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服除,知荆门军,改太常博士。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出知安州,徙提点京西刑狱,改夔州路转运使。会土贼田忠霸诱下溪州蛮将内寇,乘适按郡至境,大集边吏,勒兵下山以备贼,贼遁去。因遣人间之,其党斩忠霸,夷其家。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累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为群牧使。既病,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卒,赐白金三百两。御史知杂何郯论请赠官,不许,诏一子给奉终丧。
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而乘在选中,帝指乘曰:“此老儒也,雅有恬退名,无以易之。”及召见,谕曰:“卿先朝旧臣,久补外,而未尝自言。”对曰:“臣生孤远,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帝颇嘉之。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业。聚书万馀卷,皆手自刊校,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晚岁,历典赞命,而文辞少工云。(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以好学称州里 称:扬名 |
B.乘适按郡至境按:压抑 |
C.因遣人间之间:离间 |
D.无以易之 易:替代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表明彭乘“雅有恬退名”的一组是( )
①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
②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③恳求便亲,得知普州。
④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
⑤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
⑥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乘担任华阳军判官很长时间以后,有人举荐他言行出众,召入考试,得任馆阁校勘,他坚决拒绝,要求回家乡。 |
B.彭乘有一段时期在京城任职,他恳求朝廷给予方便,以照顾父母,于是得任普州知州,蜀人担任故乡长官就是从他开始的。 |
C.当地贼人田忠霸勾结下溪州蛮将大肆入侵,彭乘大规模地召集边境官吏,率领军队下山迎头痛击敌人,取得胜利。 |
D.彭乘爱好学习并重视兴学。他因好学闻名并考中进士,收集了一万多卷图书,都亲自刊校。担任普州长官时期,那里人很少懂得学习,彭乘就为他们兴办学校,并召集他们的子弟作为学生进行教育。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乘独西望,怅然曰:“亲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
译文:
。
(2)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业。聚书万馀卷,皆手自刊校,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晚岁,历典赞命,而文辞少工云
译文:
。